对于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素有争论。有观点认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会“导致泛政治化”、“销蚀学术的批判精神”。其实,这是对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现实作了简单化的理解。需要明确的是: 其一,在当代中国,倡导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社会,不是要求学者曲学阿世、献媚权力,不是要求所有学科都去做政策解读,也不是把所有学术问题都提高到政治层面,而是指学术研究要有民族立场、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导向,有面向中国实践的问题意识,有对国家发展现实和未来的深切关怀。 其二,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了不同学科与现实的距离,也决定了不同学科服务现实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的不同。比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可以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展开调研,提出理论和对策;历史学可以探求历史真知、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历史教训而展现其现实价值。只要学术研究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立足于中国实际,其研究成果无论是面向知识积累、文明传承,还是理论建构、实践创造,都能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所裨益。 其三,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社会并不影响学术的批判精神。学术研究是人类所从事的以把握事物的规律为目的的活动,批判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是认识事物和问题的逻辑起点。对现实和实践的批判,体现着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当代中国在探索中前进,在认识和实践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一些误区,的确需要从学科视角去分析、反思和批判。这种批判应是科学的批判,即辩证的批判,将批判的目的定位于建设,才能在批判中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探索解决问题、完善实践的方案。学术研究以科学的批判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对学术批判精神的弘扬。那种脱离中国实际、无视西方话语特定前提和基本界限,而不加批判地以西方话语中的“中国”为标准来度量中国的做法,实质是对批判精神的违背。 重拾“学术为公”的传统,以回应中国问题、担当中国发展、彰显中国智慧、构建中国学派。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的学术研究该大步向前走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