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历史研究开始了“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在城市史研究中,这种学术转向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学者认为,城市中市民群体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理应成为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眼光向下”之后,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日常生活世界”、被有意无意遮掩在城市霓虹灯下的“隐痛”、与城市发展“主流”格格不入的“边缘”现象等逐渐引起城市史研究者的关注。城市史的这种研究模式转变,是与口述史学的推动紧密相关的。 口述史学近年来同样经历了“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最初的口述历史以社会名流、各界精英为主要访谈对象,以他们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以及内幕细节为主要访谈内容。近年来,受“眼光向下”学术潮流的影响,口述历史访谈对象也开始转向普通民众。具体到城市史研究中,访谈内容更多地关注普通民众在城市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模式与文化适应策略、情感流动方向与心灵变化轨迹。这类访谈弥补了书面文献多限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缺陷,为城市史研究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为中心的研究取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基础。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同人群从不同角度的口述,打破了城市史过去“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引起城市史研究模式的转变。所谓“一元”,主要指史料来源的单一导致认识模式的单一。如果研究者习惯于从官方文献与精英话语中爬梳资料,就很难摆脱精英主义的思维窠臼。所谓“单向”,主要是指研究者从先验化、概念化的“现代化”“城镇化”出发去裁度研究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导致城市史研究出现了诸多偏差。比如,某些历史细节一旦不能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话语体系内得以解释,就会被视为“历史的碎屑或支流”“茶余饭后的闲谈”而遭到冷落;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宏大叙事中,普通民众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常常被置于现代化、城镇化的对立面。口述史学被引入之后,城市史研究模式开始有了自觉转变。通过口述史学实践,被采访者作为历史实际的亲历者或见证人,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很容易对采访者的历史意识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有助于“民众思维”的形成,并与城市史研究的传统方法进行对话、碰撞与融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