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的否定性思想倾向。我国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其特点,它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企图抛弃以往一切人类和民族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也不同于为了区别“机会主义的虚无主义”,列宁提出的那种对反动的社会秩序抱有合理否定态度的“革命的虚无主义”。目前我国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以集中否定、消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革命的、进步的、面向人民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为其特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他还批评有些创作“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我认为,这些主要就是针对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讲的。 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什么能够盛行?原因固然很多,有客观环境方面的,有主观认识方面的。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创作主体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问题,以致其转变了立足点或创作立场。这一点,甚至在一些有名的或获大奖的作品中也有较为突出和明显的表现。譬如,把共产党的干部写得跟国民党反动派一样坏,把人民军队写得和反动军队一样凶残,把人民领袖写得同人民公敌一样毒辣阴险,把社会主义制度写得和旧社会的制度一样横暴黑暗……凡此种种,不管作者采用什么样的隐蔽手法,拿出何种堂皇的借口,都只能令人怀疑是其创作立场和世界观发生了偏转。否则,是不会指桑骂槐、指鹿为马,丧失基本的理性判断的。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3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如果创作主体不是对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发生理想信念上的动摇、滑坡,怎么会去“虚无”本不该“虚无”的东西?怎么会去美化历史上的罪人、丑恶和黑暗,并为其翻案?怎么会去鼓吹“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没了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必然“缺钙”,就必然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变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醒道:“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同上,第116页)面对这个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总开关”,难道作家、艺术家能够例外吗?显然是不能的。如何保证作家、艺术家的理想信念不缺失、不动摇、不蜕变、不滑坡,这确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艺家失去了理想信念,灵魂就会沦陷,创作的作品就会“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这五个“去”,实际上,就是对一些文艺作品通过臆想和独断对“五四”以来的进步历史、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和社会主义的辉煌进程加以回避、稀释,加以扭曲、否定和妖魔化现象的凝练概括与表述。当下出现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怀疑,对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的质疑,等等,其目的就是使历史变成一种没有理想、没有深度、没有本质、没有是非的东西,其核心是怀疑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历史虚无主义渗透于文艺作品,必然使其精神价值枯干萎顿,失去引领人民前进的资格和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