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让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藏身之地(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红旗文稿》2016年3期 董学文 参加讨论

    
    那么,我们如何抵制和克服文艺创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呢?我觉得,这里既有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层面,又有解决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层面。综合来看,我们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感,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对不良作品、现象和思潮的批评,深化新时期文学史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让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藏身之地。
    其一,要在文艺界开展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的学习和宣传。这是保持理论清醒和正本清源的一项根本举措。在学习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时,要重点辨析批判抽象“人性论”,因为这是文艺上滋生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观念上的根源,也是其比较容易欺骗人和迷惑人的地方。这些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观的宣传和学习,做得很不够。文艺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文艺上的阶级分析和阶级观点问题,作家立足点、世界观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等等,几乎没有人提了。相反,西方资产阶级文艺观,如“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新人本主义”“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理论,却肆意流布、大行其道。这怎能不给以所谓客观主义姿态掩盖其资产阶级立场、以抽象“人性论”来取代和颠覆唯物史观的社会思潮提供泛滥条件呢?认真补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一课,势在必行。这是克服文艺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根本工程。
    其二,要把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切实地开展起来,敢于同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作斗争。真理越辩越明。历史虚无主义的文艺作品,是经不起检验和批评的。事实是最无情面的东西,它能把空言和谎话打得粉碎。可惜,我们文艺界很少有真切的批评,很少有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开刀的文章。面对这类作品,多是恭维遮掩,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装聋作哑,假冒开明,甚至吹捧炒作、推波助澜。这怎能不给充斥历史虚无主义毒素的作品留下存活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是把文艺批评比作“镜子”、比作“良药”的,他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可我们的一些批评呢?恰恰是在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把批评这把“利器”变成了“脂粉”和“鸡汤”。没有批评,事实上就给历史虚无主义开了绿灯。而只空对空地从学理上分析文艺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也很难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因之,文艺界要对有代表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文艺作品,展开旗帜鲜明、实事求是、充分说理、指名道姓、短兵相接的分析和批评。这样,才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势头。这应是克服文艺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工程。
    其三,要积极开展新时期以来文艺思想史和文艺创作史的研究,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说,这些年不是没人在做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思想史和创作史研究。但毋庸讳言,这些研究还缺乏反思的深度,缺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种“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的精神;往往流于表面梳理,急于评功摆好,不作善恶辨析。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文艺史研究的价值和功能,给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以栖身之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不少错误的、有害的文艺理论和观念没有得到清理,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些人。“人物性格组合论”“主体性论”“告别革命论”“审美至上论”,等等,仍被一些研究者摆在文艺思潮史的重要位置加以肯定。这就把一些人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思想搞乱了。所以,要高度重视文艺思想史和文艺创作史的研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努力发挥其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作用。这是克服文艺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工程。
    其四,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把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清除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新命题。这一命题,对破除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源泉,是我们在世界审美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一块基石,是在文艺领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道坚固堤坝。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增强中华审美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自觉与自信。坚决拒绝“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摒弃虚无历史、虚无价值、虚无中国,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克服文艺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础工程。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