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是影视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2015年,随着纪念抗战70周年活动的开展,文化界、文艺界关注的热点转向包括抗战在内的历史题材的文艺,历史剧问题再次凸显为争鸣的焦点。透过纷争的表象,其实质是历史剧的历史性维度与文学性维度之间辩证关系以及所包含的元史学观等因素的差异。科学地辨析历史剧本质规定性问题,就现实而迫切地摆在理论研究者的面前。 历史剧众生相扫描 2015年全年抗战题材如井喷式涌现,同时,以往延续的以历朝历代为背景题材的各色历史剧依然长盛不衰地持续闪现于屏幕。史学家、艺术家与普罗大众更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分歧之一是历史观与文艺观的碰撞与交锋。由此引发各种学术刊物以及网络、微信等争鸣之声此起彼伏:历史问题,文艺属性问题,文艺作品蕴含的历史观的认识,等等。有的观点富有真知灼见,启迪心智——回味过去,思索当今,展望未来。这种多元化的宽松包容的氛围为历史剧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创新空间与通道,有利于打破一元化的思想禁锢,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但是,历史剧领域多元化局面中,众声喧哗的“复调”乐章里,喧闹的无序与混杂的场域并非都是和谐的旋律。这突出表现为:有的混淆了“历史”与“文艺”的界限,将历史视作甄别历史剧水平的标尺,以历史阉割历史剧;有的以文学性为幌子,消解历史性,任意戏说历史,将“历史”的现实性、具体性悬置,试图构建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的历史精神。许多误区的共同之处在于:不能准确地揭示历史剧的规定性,不能正确阐释历史剧的历史维度与文学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厘定历史剧属性 历史剧是一个由不同因素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关系结构,其本质属性就蕴含于其中,并通过此复合关系结构得以展现。其中,历史性与文学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维度。 以复合关系结构论方法审视,历史性与文学性两个维度就同历史剧之间形成一种转换生成关系。历史与文学由外在的自由状态进入其中,并作为以“不在场”的方式内化于历史剧的复合关系结构的因素,从而使其成为横跨历史与艺术两个领域并蕴含、体现了二者之间内在沟通性的一种新的文艺形态。这是历史化的艺术与艺术化的历史之间双向动态建构的结果。在历史剧这个新的艺术形态结构中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已成为这个关系结构的有机组成要素并获得这个结构所赋予的新的性质、功能和作用,通过其相互间的动态关系规定着历史剧的本质特性。由此决定了历史剧既蕴含丰富的历史因素又拥有艺术内质,但它却不等同于历史或其他样式的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本质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