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体系结构的核心层面为审美关系结构,即其文学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历史剧是以审美反映与审美建构的方式对历史题材进行把握,历史剧的基本属性是通过审美关系的多重矛盾运动的交互作用而得以产生与展现的。在此过程中,审美主体将历史意识以对自身的审美心理的反映为中介,构建新的审美意象性客体,即审美化的艺术形式——历史剧。而审美关系的矛盾因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和具体存在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决定了历史剧以不同具体面貌呈现于社会——有的偏重于历史维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有的偏重于文学性维度——借历史为“影子”或“幌子”的古装“历史剧”或者“戏说剧”。也就是说,这几类剧都属于历史剧类型:戏说剧、穿越剧、古装剧也是历史剧,但它们只是支流,而产生最大影响的主流还是那些严肃的历史正剧。 审视当下历史剧误区 视历史为历史剧“鉴定中心”论者,过分强调历史剧的“真实性”而遮蔽其文学性一面。以历史的具体史实“比照”历史剧的真伪、优劣、成败与否,其实质是片面地凸显历史维度而忽视了文学维度的存在,由于混淆了作为艺术门类的历史剧与作为学科的历史之间的根本差异性而以历史替代了历史剧,其实质是取消了历史剧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的历史与作为艺术门类而存在的历史剧分属不同领域这一事实。我们既要肯定它们之间的内在沟通性的“异中之同”,还应清晰地辨析其“同中之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差异。如果只看到“异中之同”而看不到“同中之异”,其结局必然是以历史取代历史剧存在的价值。 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张扬其文学性艺术性(虚构性),消解、颠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而陷入唯心史观。这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历史剧的历史性特征。或表现为以历史剧的艺术性为托词而调侃历史、娱乐历史,将历史随意解构,置历史事实于不顾;或表现为有意消解中心话语,突显非主流意识、非宏大历史事件等边缘化、零散化视点;或强调抒写主体的个体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体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观感受和个体的情感倾向,表现出蔑视一切已有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颠覆现有“历史教科书”的错误倾向。固然,历史剧需要创新,但历史剧确是对那个曾经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的书写,而非天马行空式的杜撰与异想天开。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