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剧的创作,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我们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之丰富的创作资源——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对记载历史又极其重视,历代仅正史就卷帙浩繁,浩如烟海。这样波诡云谲、风雷激荡的历史,其中又包含多么丰富复杂的人生百态。这本该是众多创作者之福。但近年来,历史剧的精品并不多,这值得思考。 纵览当下,历史剧的创作中存在诸多不良倾向。比如,有些历史剧依托现成的历史人物故事作为框架,却为所谓“戏剧冲突”而一味胡编乱造,不顾史实。这样的剧作尽管也许能获得不低的收视率,但从长远来看对历史剧创作是极其有害的。而另外一些剧作,深信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生拉硬拽地让古人去表达某种当下的思想观念。当然,更多所谓的“戏说剧”,则架空历史背景,随意虚构事实和人物,实在是让人不忍卒睹。针对当前国内历史剧创作现状,要想真正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创作者需思考以下几点问题。 民族美学精神是历史剧动人的关键 历史剧的创作要注意发扬民族美学精神。有些创作者过分张扬主体性,理念先行,把电视剧艺术变成影像化的哲学论文,以至于埋没了人物,扼杀了诗意,失落了情趣。这显然遗忘了我们民族美学所提倡的那些艺术传统:含蓄留白、传神写意、空灵洒脱的美学品格;丢掉了沿袭自宋元伶人那样嬉笑怒骂、挥洒自如的喜剧精神。最终让不少本来很有想法的创意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自说自话。之所以会这样,除本土传统的原因外,还与长期以来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有关。笔者并非认为西方的理论不可以借鉴,但需要考虑我们的民族接受心理。将西方的美学观点直接嫁接到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中,结果就可能是南辕北辙。比如,美剧在一部分中国年轻观众中受到追捧,于是不少从业者就鼓吹我们的电视剧要全盘照搬美剧的一套体系,结果创作出一些不伦不类、非中非西的作品。如果忽视接受心理、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搞生吞活剥式的中国版美剧,其实成功的概率并不大。 重要的不仅是“讲什么”,还有“怎么讲” 历史剧作为一种类型剧,创作上应有自己的特殊性。艺术家需要在历史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真实,这就关系到叙事技巧的锤炼。换言之,重要的不仅是“讲什么”,还有“怎么讲”。像前段时间连破收视记录的历史剧《芈月传》,在叙事上就做到了精雕细琢,构建了强烈而又真实可信的戏剧冲突。剧中,芈月成为秦国执政者之后,大刀阔斧地推行“商君之法”,然而她所爱的义渠君却纵容手下犯法,把她推到了两难选择之中。一面是她的至亲至爱,一面是国家大义,编剧将主人公芈月设置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使观众感到强烈的戏剧冲突。这不正是黑格尔所说的“悲剧是伦理的自我分裂”吗?最终,芈月选择了维护国家大义,义渠君战死在她面前,将整个故事推向了最高潮,让观众感受到伟大历史人物命运的悲壮,为编剧对人物与历史关系的叙事功力所折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