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史学研究的挑战与回应”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家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期刊的8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 历史学是“以古鉴今”、“彰往察来”的学问,通过研究获得历史智慧,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是历史学的价值所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刘家和认为,史学总是在不断的挑战与回应中获得发展。无论是历史学自身的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还是外部挑战,新时期的史学工作者都要勇于面对,积极回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瞿林东就此提出三点看法:一要从本土文化出发提出新问题;二要在继承遗产的基础上创新;三要养成批评和商榷的良好氛围。他强调,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的历史研究,只要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一定能承担起这崇高的使命。 近年来,史学研究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赵文洪认为,求真能力不足、碎片化、过度专业化,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脱离现实,是当前史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会者认为,碎片化研究不利于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正确的做法是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英提出,加强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唯物史观与其他史观的比较研究,是推动史学理论研究走向复兴的正途。 在学科教育层面,历史学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小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共乐认为,能不能培养出高精尖的史学人才,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是当前高校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针对历史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史学工作者要深入思考,探索明确的路径、目标、手段和方法。 除了自身的挑战,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对史学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公众史学的兴起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认为,公众史学提高了民众的历史意识,培养了公众的历史兴趣,正面意义应予以肯定。但公众史学的概念、对象、方法是否清晰?中国应如何建立起基于本土的公众史学?这些问题,尚待中国史学界的同仁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回答。 (刘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