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湖湘文化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由朱汉民先生担任总主编的五卷本《湖湘文化通史》,对湖湘地域文化的漫长历史做一贯通性的研究,它的面世不仅可以填补当前湖湘文化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成为当代学界对中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种独特的新探索。 《湖湘文化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成果,也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5年由岳麓书社出版。《湖湘文化通史》全书共五卷,近300万字,包括《上古卷》《中古卷》《近古卷》《近代卷(上)》《近代卷(下)》。这是迄今为止对湖湘文化从萌芽、形成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最全面、最系统的分析、总结和评述。 上古湖湘文化卷(先秦时期)大量利用考古学材料来描述湖南先秦文化。湖南先秦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其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如距今12000年的道县玉蟾岩古稻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特征最原始的栽培;澧县城头山的古城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代城址。与此同时,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以及独具特色的工艺器物的南楚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古卷指秦汉至隋唐时期,湖湘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演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天文学、医学著作,可见秦汉时期湖湘天文学、医学已经比较发达。魏晋至隋唐时期,湖南地区的宗教文化表现突出。魏晋至隋唐是湖湘道教、佛教发展最快、名僧辈出的重要时期。在汉唐时期,湖湘贬谪文化大放异彩,特别反映在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 近古卷指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一方面造成外来文化在湖南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其他地域文化与湖湘本土文化的交流,也使湖湘士民在学术、教育、思想、观念、习俗、风尚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重新组合、构建的湖湘文化新形态,独具特质,并在日后大放异彩。两宋之时完成了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湖南成为以儒学为正统的地区。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湖湘学统,成为以后湖南的主要思想文化传统,对宋元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学术思想、文化教育、人才群体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四卷、五卷即近代卷。在民族与社会的双重危机下,古代湖湘文化面临一个兼容中西文化的近代化转型,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目的。近代湖湘文化以通变与求新来回应了这一挑战,湘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对事物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持续不断且不断加强,引起湖湘文化的整体一步一步地朝着近代化的方向演变。从此以后,湖南地区的思想、观念、意识不断进步,并且努力地从事新的文化创造,湖湘文化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来讲,都产生了一个飞跃。从最早倡导改革、开放的魏源,到维新先驱谭嗣同、唐才常;从辛亥志士黄兴、蔡锷、宋教仁的共和理想,再到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蔡和森的共产主义追求,正清晰地展现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精神历程和历史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