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方法愈益呈现多元化之势,区域史是颇为强劲也颇为有效的一种。在海内外史学界,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学者采用区域史研究的视角,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论著。尽管如此,由于人类活动的地域极为广阔,尚有太多可以继续研究的区域。以中国近代农村史而言,如果说华北、江南、华南地区研究较多,而其他地区,尤其是偏离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区域,则仍处于相对薄弱乃至空白的状态。黄正林教授的新著《农村经济史研究——以近代黄河上游区域为中心》(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版),聚焦的就是这样一个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的区域,其弥补学术洼地的意义也因此可以断定。 历史区域的选择原本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地方行政区域,如一省、一县、一乡、一镇、一村,也可以是自然区域、经济区域、人文区域,如一个流域、一个边界交叉地区,乃至一个广及数省的区域。也就是说,任何区域都有其研究价值。不过,比较严格意义的区域史,更多还是指后者,也即内在联系紧密的、具有明显同一性的独特区域。近代黄河上游区域,或者说甘宁青三省,就是一个在自然、经济和人文等方面相近的、具有显著特性的历史空间。不仅如此,与华北、江南、华南地区一样,还可以将这一地区称为“学术区域”。之所以做此判断,是因为这一区域有足够多的问题和足够大的学术价值,能够吸引海内外学者登堂入室,孜孜以求,逐渐形成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区域。可以相信,作为第一部全面探讨该区域农村经济史的专著,正林教授的新著无论在中国近代乡村史还是区域史的学术史上都将赢得其应有的地位。 既然区域史是以特性、特色立足的,如何挖掘和彰显出区域特性、区域特色,就成为研究者最为重要的任务。通览正林教授的专著,可以说紧系“特色”之弦,非常出色地实现了这一目标。黄河上游区域之所以自成一系,其根源在于它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该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既有绿洲、草原、森林,也有黄土高原、高山、沙漠和戈壁。这里远离海岸,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这种环境,对于土地的分配和利用,对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的生产都是具有基础性的制约力量。该区域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权力结构、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它们同样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构造的基础性因素。 以上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决定了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中,最具特色的是畜牧业。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作者不仅细致地阐述了近代黄河上游区域畜牧业的概况,还分别研究了游牧区和农业区的畜牧业状态,也探讨了畜牧业的现代化趋势及其影响。作者认为,少数民族游牧业的生产方式依然滞留于传统的“逐水草而牧”的状态,半农半牧地区的经营方式也未发生多大变化,传统农业区的畜牧业以农家副业的形式继续存在。不过,畜牧业的发展改变了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封闭状态,提高了畜牧业的商品化程度,也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比较而言,作者关于畜牧业的研究是本书最具特色,也最具分量的一章。其中,所述游牧区畜牧业的经营方式、草山权属、部落牲畜占有关系、牲畜租佃关系等,尤为精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