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诸子们站在今人面前一问一答,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把先秦诸子通俗化,“五四”以后的一些学人做了一些工作,如将诸子的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等翻译成现代语,谓“白话化”,此法虽然通俗了,可还是繁杂冗长,难以卒读。 有的采用更加生动的办法,即将先圣一味按现代人的口味“漫画化”,此法虽形象,可内容已远离历史上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风貌了。不少以古圣为题材的所谓历史电视连续剧,当属此类。 思前想后,久久不得有引人入胜之新法。后从电视上的“访谈”节目得到启发,一问一答,将被访谈者的思想和身世报道出来,很有兴味。于是策划了让先秦诸子穿越时空,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向前台,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设想。主编黄坤明同志对此设想做了进一步完善,并将原先定名的“问题诸子丛书”改为“提问诸子丛书”,一字之改,即把丛书激活起来了,此“提问”丛书,让诸子们站在今人面前一问一答,形象生动地将诸子的事迹和思想表达了出来。 当时有些编辑读到我们的策划报告后提出疑问:这样严肃吗?我们思之再三,认为使用答问形式是可行的,正如主编在总序所言:“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可以这样说,提问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思维和思想交流模式,我们只是借用过来,“古为今用”罢了。 其实,提问是人的求知本性所决定的,往往是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所以说,问是打开知识的一把钥匙。再说,在社会中,人的相互关系又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而对话又往往是以提问形式出现。这是人们通俗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朱熹采用“或问”来阐述诸子们的思想,正是出于通俗表达的琢磨。他认为这种问答文体,有所取舍,便于扼要说明重点,让世人知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