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赵翼有一句名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们通常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有一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先秦是散文的黄金时代,汉代是辞赋的鼎盛阶段,唐宋是诗词的豆蔻年华,元代是戏曲的丰收季节,明清是小说的峥嵘岁月。其中,四大名著就是明清小说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著作,以至于后人常常提及和争论“少读西游,老读三国;男读水浒,女读红楼”的话题。 四张“名片”代表不同的传统文化范畴 明清小说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远超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杂剧。同时,更主要地表现在质量上,很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如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通常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是我们今天的讲法,但在历史上并非一贯如此,可能有六大名著、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再加上《金瓶梅》,就是明代的四大奇书。六大名著则是在四大奇书基础上,加上清代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还可以讲八大名著,上述六部长篇小说,再加上两部短篇小说,一个是《聊斋志异》,另一个是《三言二拍》。 所谓名著就是有着丰富内涵和高超艺术手法,能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阅读、咀嚼和探索的作品。四大名著每一部都代表一种文化。《三国演义》代表的是什么文化?可以讲是忠义文化,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讲到三国可能会想到很多计谋,里面有美人计、空城计、苦肉计,似乎三十六计都有描述,所以它又是一种智谋文化。《水浒传》是典型的江湖文化。水浒英雄的出身,实际上不是背朝天的农民,而是一种流民,所以它又代表一种流民文化。《西游记》是神魔文化,讲神仙和妖魔的对立与斗争。《红楼梦》是一种以情为本的文化。 因为四部名著代表相对不同的传统文化范畴,所以有一种说法:少不读《西游记》,老不读《三国演义》;男不读《水浒传》,女不读《红楼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西游记》讲的是神魔故事,读了《西游记》的年轻人容易想入非非。《三国演义》是讲智谋的,读了三国容易变得老奸巨猾。《水浒传》里的江湖好汉常常一言不合便拔刀相见,火气很大,动不动就动手、动脚、动刀、动枪,所以男不读水浒。为何说女不读《红楼梦》呢?因为它主要是写爱情的,林黛玉哭哭啼啼,整天以泪洗面,女的读了会缠绵悱恻,情感变得极为细腻。以上四句流传的俗话,反衬四大名著分别代表了不同范畴的传统文化。 但今天,我认为正好相反,应该少要读西游。《西游记》里的想象太丰富了,上天入地,神仙鬼怪,细节那么丰富。像顺风耳、千里眼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现实,少年读西游,可以极大地激发想象力。成人要读三国,因为它可以教给我们怎样对待人生、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遇到任何事情要深思熟虑。男子要有阳刚之气,不能娘娘腔,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要读水浒,增加一点豪气。女子要读红楼,为什么呢?要感情细腻,而且要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红楼梦》的情,对女性的熏陶和培养非常重要。如果一位女性熟读红楼诗词,我认为她肯定有教养、有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会和一般的女性很不一样。 这样讲,跟传统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了。总的来说,四大名著里有我们今天值得提炼、挖掘乃至发扬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