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当时国际媒体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国度之一 中国艺术品身处异邦的命运及其产生的影响,是鉴藏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囿于地理和语言的阻隔,我们对于域外的中国艺术品鉴藏史料知之甚少,海外公私藏家的文献尤其急需今天的学者去努力寻访、挖掘。在日本,我们至今还可以看到奈良正仓院,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因为拥有保存完好的诸多中国珍宝,还因为它是八世纪遗留至今的中国艺术品在日本被鉴藏的原生态标本。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前),中国艺术品流出呈现两个特点,其一是流出量大,其二是流出等级高。就导致域外鉴藏的结果看,也形成两大状况,一,快速流散,数量庞大,现世界各地都有中国艺术品的大型收藏,其获取时间大多正是这段近世中国文物大量流出的时间;二,流散的文物多为国宝,其中许多为新出土文物。这些高等级的艺术品的流散固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伤心事,但从另外某个角度看,客观上增强了域外他国对中华文明的更多认识,中国艺术品的价值被一定程度地提升。典型的例证,是1935年,英国皇家艺术院 在伦敦举办大型“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这是在大量文物流出的背景下,由英国一些著名藏家和博物馆联合征集的包括故宫在内的世界藏中国艺术珍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集中展示中国的艺术成就,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参观人群,成为轰动全球的艺术盛事。中国被当时媒体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国度之一,足以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展览极大地加深了西方对中国文物鉴藏和研究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