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以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所坚持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为方法论指导,重视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主张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因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不过是历史过程的反映,当然是按照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后的反映。因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方面以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为基础实现思维逻辑的发展,特别是由一个经济范畴向另一个经济范畴过渡时注重同历史相统一;另一方面,又着力做到逻辑与人类认识史相统一,即思维逻辑的过程以前人的认识与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出发点。 1850—1853年,马克思在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时,阅读了斯密、李嘉图、穆勒等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下了24本摘录笔记,即著名的《伦敦笔记》,其中包括批判“货币数量论”、评判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肯定斯密有关经济危机的思想等。以此为必要准备,他撰写了作为《资本论》最初手稿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其中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结构的写作计划,首次区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古典学派与庸俗学派等。这些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马克思后来又撰写了1861—1863年手稿,积累了23本笔记,其主体部分为《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本来计划将此手稿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资本一般》一章的附录,但在考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时中断了理论研究,转而对剩余价值理论史展开详细分析,致力于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划清界限。《资本论》的创作也由此出现转折。1862年,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发表自己的著作,后又设计写成四册,其中第四册为理论史,从而由六册结构转变为四卷结构。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书中引用著作约260部(篇),大部分为经济学论著;涉及人物近600人,遍及各派经济学家和知名专家。其中对学说史的评判构成该书的重要特色和基本内容,与所阐述的理论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形成系统的学说史,既是一门学科成长的需要,又是这门学科成熟的体现。马克思的相关研究显示了他对待以往学说的正确态度、科学精神与恰当方法。 习近平同志发扬我们党注重继承与发展前人思想理论的优良传统,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与创造性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在分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时,首先谈到了继承性,要求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资源,并批评了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的错误认识。 回顾和考察《资本论》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的运用,学习和总结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经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启示:今天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重视学说史研究,从学说发展的角度,梳理总结我们积累的经济理论创新成果,提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经济学家探索经济学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方法,吸取古今中外一切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有益成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更科学、更完善。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