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史学研究出现新变化,史学通俗化、大众化或者说通俗史学的流行是其中突出的现象之一。在学者看来,通俗史学的出现使史学获得了学科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肯定通俗史学研究价值的同时,其娱乐化现象、史观错误等问题也需警惕。在学者看来,通俗史学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强调科学性和严谨性。围绕通俗史学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姜萌。 用日常生活话语叙述传播历史知识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应该如何界定通俗史学这一概念? 姜萌:十余年来,我国史学走向人民大众生活的趋势比较明显,关于用什么概念来概括这些现象,学术界也有讨论和争议。目前我正在撰写相关的论文,对我在2010年提出的概念体系进行修正。我认为,在学院派史学之外的史学活动,都可以称为公共史学,公共史学下面,又可以细分为通俗史学、口述史学、影像史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四大类。通俗史学在中国源远流长,形态各异。我的理解是: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话语叙述、传播富有趣味的历史知识,以期民众可以轻松接受、理解并形成历史认识的史学形态,就是通俗史学。在当前,通俗史学可以根据载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纸质的历史通俗读物,一类是利用音像等方式传播(含电视、微信等)的讲史。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通俗史学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何价值和意义? 姜萌:从中国史学发展的长时段视角来看,中国史学一直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史学是精英阶层的事物,精英阶层写史,写精英阶层的历史,与人民大众的距离比较远;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对史学有好感,希望史学能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但是由于精英阶层认为史学关注的都是经国济世这样的大事情,对于民众的日常小需求不注意,也就长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换句话说,通俗史学的出现是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满足了人民大众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不可轻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