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术研究和通俗易懂的通俗史学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网:通俗史学的流行成为史学发展的新现象,历史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历史真相告诉社会大众,您认为传统史学或者说学院派史学应该如何参与? 姜萌:根据我的有限观察,西方学院派史学界从20世纪最后十年开始,就对史学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院派史学主动承认、接纳并加入到公共史学的发展中去,在学生培养、学术评价,乃至学术研究的选题等方面进行调整。美国历史协会的一位主席曾在就任演说大声疾呼美国史学家必须放低姿态,关注人民大众。二十多年来,欧美很多历史学者都在尝试将专深的学术研究和通俗易懂的公共史学结合,一方面注重专深的研究探索,另一方面努力选择一些人民大众关心喜爱的题目进行研究,写作出故事性强、语言优美的作品。我认为这是我国史学界应该注意的一个现象。 专业学者以知识服务社会的途径很多:写作通俗读物,在传播平台上讲史,受众比较多,是服务人民大众;专心进行精密研究,只撰写精深的论文,也是服务社会,传递历史真相,只是受众比较少而已。因此不能在意识上有一个清晰的二分,认为二者是彼此不相通的。从学理上说,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不是截然分立的事物,而是史学的两翼,两者在很多问题上的边界是模糊的,比如关于历史记忆、历史知识传播等方面。目前很多西方学者的工作,已经分不出什么是书斋的研究,什么是面向人民大众了。其实目前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学者一方面仍在从事精密的专业研究,另一方面也尝试写作通俗读物、参与历史剧的创作等,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现象。 学院派史学另外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利用学院的体制资源,来推进培养机制的改变,加强学术理念与方法的交流。目前我国一些大学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新的尝试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研究中心及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计划在今年9月召开中国第一届公共史学国际工作坊,邀请中国、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交流。这次工作坊还开放一些正式的旁听席给我国的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以助益于提升青年史学者的自我修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