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从通惠书院到潞河书院(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8 北京日报 赵连稳 李爽 参加讨论

    历史上通州的书院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明朝时期的通州书院存在时间都较短。这除去私人创办、财力不足的原因以外,还和明朝统治者的书院政策不稳定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有关,如嘉靖、万历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当权者往往通过禁毁书院,来打击反对派,在这种环境下,马经纶、杨行中和李三才因得罪权贵而回归乡里创办的书院,很难延续下去。清朝时期的书院政策比较稳定,有利于书院的发展,虽然潞河书院多次迁址重修,但还是顽强地向前发展。
    第二,从数量上来看,历史上通州一共有5所书院,相较于北京其他地区来说,书院的数量也是比较多的。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著名的漕运码头所在地,明清两朝均在此设立仓场总督,这里商贾云集,是北方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这是历史上通州书院数量较多的重要原因。北京的书院大多分布在郊区,少者1所,多者5所。市中心的书院数量并不多,共有3所。这种现象说明,明清时期北京地区书院教育资源比较均衡,并且达到普及的程度。
    第三,通州书院和大运河关系密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北运河这段河道称为通惠河,明代的巡仓御史阮鹗在通惠河畔创办书院,故名通惠书院。还有张家湾的双鹤书院,也是建在运河旁边。清代的潞河书院也与运河有关联。
    历史上通州的书院,推动了北京东部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人才,潞河书院还从事修书和刻书活动。潞河书院于乾隆四年(1739)刊刻了清人张叙撰写的《孝经精义》,光绪九年(1883)又出版了《(通州)州治图》。大运河文化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研究通州书院文化,对于建设富有文化蕴涵的城市副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