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 许满贵 “照子”,在宋代称“铜镜”。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字翼祖)名讳,将“镜”字改为“照”或“鉴”,故称铜镜为“照子”“铜鉴”。古代烧窑用以检验火候的火照,亦称“照子”,又称“试片”,即瓷器焙烧时测定窑内温度的窑具。试火(测定窑内温度)的称“火照”,试釉的叫“釉照”,试胎的叫“胎照”,试泥的可称为“泥照”;还有试验窑位、试验浓淡、试验瓷器品种变化的……凡是需要下次烧造的瓷器产品,都需要提前进行试验性烧制,这就是照子的功能。 图1所示是邓窖出土的宋金釉照,为长方形白瓷,通长5厘米,高2.2厘米,厚1.2厘米。照面滴试青釉三滴,用40倍放大镜窥视,青釉滴呈絮状,气泡晶莹,玲珑剔透;照背右角有残,墨书“辛老大”三字行书,书风尚宋,章法有度。 图2所示釉照,为长方形白瓷,通长10.5厘米,高8厘米,厚1.5厘米。横列4行,每行竖排3列纽扣大试釉窝,照板方直规整正,无瑕疵。瓷釉照面光亮如新,照背为斜棱细线纹,左右呈红石红斑块,粘连瓷土。 探寻汝窑遗址中出土的窑具,北宋汝窑的火照系利用碗坯改造而成。图3呈上平下尖状,下部尖端插入火照插座的槽内,一个插座上插数个火照,火照插座置放于窑床前端靠近窑门处,以便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火照插座上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一般只在上半部施釉,仅能使用一次。 “火照”始于东汉晚期的三国时代。“火照”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蒋祈撰写的中国第一部论述瓷器专著《陶纪》:“火事将毕,器不可度,探坯窑眼,以验生熟则有‘火照’。”由此可见,制瓷检测整窑陶瓷是否烧成,必需取出试火片作为衡量陶瓷烧成的重要依据,并确认整窑陶瓷的成功与否。因此,试火片的运用在陶瓷焙烧过程中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陶纪》共1081字,刊刻于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1214—1234),全面、具体记叙了宋代景德镇“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并涉及到税收、产品销售、原料产地、所烧器物的品种等。 邓窖在宋金元时期是豫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地方官窖,南宋叶寘撰《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可知邓窖是宋代河南地区烧青瓷的瓷窖之一。 邓窖宋金试釉照子标本的出土,可佐证南宋蒋祈《陶纪》、明代陆容(1436—1497)《菽园杂记》载:烧造青瓷从“取釉、配釉、拉坯、施釉、装窑、柴烧、封火、试釉、开窑”的一个重要环节。释读釉照墨书“辛老大”,今可获悉邓州邓窖烧造青瓷工匠姓氏“辛”;“老大”引申为一个群体中领导者或最出色者。再从右读“大老辛”,“大老”释义有五:元老,称年高、品德高的老人;指排行居长的犹言老大;指在某一方面负有盛誉的人;称资深望重的大官;方言称“地主”“财主”。 北京元青花俱乐部会长、收藏家张庆玉在景德镇收集到165枚珍贵的照子实物资料,其中135枚属于元代,其他为宋、明、清。其火照有碗形、帽形、罐形、盘形、盘托形、瓷柱形、圆饼形七大类,其中瓷柱形达90%,但未收藏到长方形白瓷板青瓷试釉照子标本。1987年至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清凉寺村汝窑遗址进行12次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但未出土长方形白瓷板青瓷试釉照子标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