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茶马古道:历史遗产与族群记忆

http://www.newdu.com 2017-09-11 《中国文物报》 马卫华 参加讨论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边缘,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连接川、藏、滇直至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崎岖漫长、支线网布、历史超过两千年的商贸古道。它以物的流通、传播、交换实现其主体经济功能的同时,也承载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功能,在沿途经过的地方及栖居其地的不同族群之间建立起意义重大的情感纽带与精神联系,为促进边疆社会繁荣、保障边疆社会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条保留人类文明史早期活动记录,长达千年保持运转功能与生命活力且文化地理环境独一无二的古道,无疑是人类最珍贵的线路遗产之一。
    关于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研究者众多。与多数研究者聚焦古道历史形态与功能、遗产保护与开发不同的是,云南民族博物馆学者杜韵红在《物微补志——茶马古道的记忆与变迁》(以下简称《物》)一著中由文字叙事、口传叙事、图像叙事、仪式叙事与物叙事等多重视角结合展开关于古道历史的记忆研究,可谓自具匠心,别树一帜。这条僻处荒野、陌生遥远、随着现代化发展逐渐被人遗弃、淡忘、荒芜的古道,在她兼具理性与温情的学术表达、融汇历史与想象的从容叙述中,如同焕发出新的生命,流光溢彩,活力无边。
    道:连缀故地到远方
    促成《物》研究与写作的两个重要触发点,一是云南民族博物馆的一次展览,内容为摄影师李跃波倾尽半生之力在茶马古道上的摄影作品和器物收集,二是作者刻骨铭心的童年、家族和地方记忆,因为她出身、成长的小镇,正在古道上。也许正是李跃波那一幅幅视野宏阔而不失精美、生动形象且触及灵魂的景观、人像摄影,触发了作者内心深处悠远的记忆、柔软的情感和寻根的梦想,促使其最终决定借助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方法,融和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文献与田野、口述与仪式,对这条古道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记忆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完整探索。所谓“物微补志”,说的是物虽微、虽旧,却饱含生命愿望、饱含族群记忆,其事可传、其志当补。
    人类学深入地方社会,观察对象从家屋、世系到村落、部族,曾将身份与固定性之间的关系设为常规性规定。可是道路的存在、人类迁移行为的存在,其所带来的身份移动和更大范围社会——直至全球社会的形成摧毁了这一规定的合法性。茶马古道所连缀构成的,是一个跨越族界、国界的社会,不只改变了其所途经村庄里每一个村民的身份,而且经由沟通或转换穿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屏障和文化区隔,重构起相互联系的、混合的文化。
    《物》著用“空间维度”和“时间跨度”来描述这样一个跨地域社会的范围和形成过程,由茶交易与茶文化在各族、各国的传播、渗透与日常化将云南普洱种植的一棵茶树与伦敦咖啡馆出售的茶饮联系起来,以古道上的易武镇内部族群迁移、茶业兴衰与文化变迁作为人类学田野观察点,结合点、线、面、体,在读者面前鲜活呈现出跨域的共同世界。因为古道的连缀之功,可谓故地已非昨故地,远方不复曾远方。
    茶:茗香千里话茶习
    所谓茶马古道,自然以茶和马为中心。
    《物》著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追溯了野生茶树的发源与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从目前发现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看,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世界上树龄最大的野生茶树在云南发现,迄今已有2700年树龄。在“吃茶的民族”一节中,《物》著生动记述了布朗、基诺、哈尼、彝、拉祜、傣、佤、傈僳、白、藏、纳西、汉等十二个民族传承久远的饮茶习俗,说明其日常生活对茶的依赖,如布朗族人上山劳作带“腊”茶、白族人喝茶分三道等。居处高寒地区的藏族人更是离不开茶,因为蔬菜缺乏情况下他们正是靠饮茶来有效分解、化解作为主食的牛羊肉、酥油的高脂和糌粑的燥热,有效维持身体内在的平衡。
    茶不仅成为原产地周边各民族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贡茶入京,深受王室贵族、朝廷百官的宠爱,并由不同路径传至海外,传播到世界各国。从中央政权治理国家的视角,云南偏远在一隅,无足轻重;从茶文化的全球交易与文化传播看,云南俨然由“边缘”转为“中心”,成为商流源头。
    《物》著选入李跃波关于茶马古道的系列摄影作品中的一幅,展示了毫不起眼的一个乡村交易市场:马帮在一块稍阔的平地上卸下货筐,让疲惫的马群在旁休憩,临时形成的市场里有人在看货,有人在议价,有马帮行商悠闲抽着烟看着客人往来,有满载而归的村民手提肩扛说笑还家。这个看起来极其平凡简陋的小市场,却是全球交易的缩影,是古道沿途各族民众生活记忆里不可或缺的温情画面。
    藏区不产茶,内陆需要马,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茶马古道往来不绝。因为民众生活的需要、商贸利益的诱惑、马作为战争物资的重要性等原因,“茶马治边”遂成为历代朝廷治理西南最重要的方策之一。宋代以后逐步设立完善的茶马司,正是这一治理方策的具体实施表现,是国家力量在西南存在与巩固的体现,深刻改变着地方的社会秩序与文化习俗。由此,散落的边地历经整合与管控,日益融入国家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
    马:山间铃响马帮来
    茶马古道的马,既指作为商品和物资的马,也指马帮。
    马帮作为往返古道运送货物的赶马人群体,不只在族群身份、规模大小、隶属官民、组织方式上颇具多元,而且在内部严密组织下,各司其职、共循其则,行规仪式,多有讲究,日常言行,诸多避忌。作为领导者的马锅头,负责接洽交易、联络各方势力、总调度行程及安全事宜、主持常规管理并处理突发危机等,威信既高、责任亦重。常被称作“马脚子”的普通赶马人,虽大都出身贫寒,却无不要求身强体健、善护骡马、严守帮规、具备防身和抗御敌害的本领等。正因为如此,在古道沿途各地民众心目中,随着铃响由远方缓慢而坚定行来的马帮,多少带着浪漫传奇的色彩。
    《物》著里借助大量马帮的马具、生活用具及武器、乐器、宗教仪器等物品的图像展示,让读者于马帮有如亲睹整体形象,触摸细节真实。这些多数由曾经的赶马人那里收集珍藏之物,本身承载着无数饱经沧桑的个人记忆。正如“马帮记忆”一节里所录部分茶山调、赶马调歌词里所生动呈现的那样,赶马人远离家乡的孤独、艰苦征程的辛劳、气候环境的恶劣,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对爱情的渴望、对自我的调侃,这一切构成马帮日常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辛酸寂寞之中,亦有自由精神之体现,既令人心生同情,又不觉悬想远慕。
    作者杜韵红写到,茶马古道艰险异常,马帮的每次征程都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然而沿途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呈现立体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不仅如此,“接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不仅意味着生理考验,也是对心理意志的挑战。这些关口无法通过,就意味着不是一个合格的赶马人,将无法混迹此行当。”
    或许这就里所言中的,正是茶马古道最重要的人类价值。寻常人在这里看到的商贸利益、国家政治,在作者看来,却是充满激情的旅程、人与自然的合一、跨文化的体验、人类经验的交融。这样一条崎岖无比、令人生死相托的古道,同时也是一条令人神往、承载过无数人美好记忆和希望的梦幻之途。
     
    (《物微补志——茶马古道的记忆与变迁》,杜韵红著,云南美术出版社2014 年5 月出版,定价76 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