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的确如此,所以燕王哙采纳了。但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改革进入深水区,进行阻挠的老贵族越老越多,反抗的势力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变法事业的顺利进行,燕王哙便不断为子之站台。 为了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便有了禅让与收取太子的官员任命权的举动。 一方面是告诉子之,你放心大胆地去干,国君我完全信任你。不信?我连国家都可以交给你。另一方面是告诉反对派,改革是一定要走的,你们必须服从认命。太子厉害吧?一旦他不支持改革,我便把他的权力统统收回来。 本意是好的。然而结局是悲惨的。 子之的改革进行三年后,太子在齐国的支持下发动兵变,燕国由是陷入动乱之中。齐国趁机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哙与子之双双遇害,可谓是身死国破。 中国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于是,本立志于变法改革的燕王哙,成了一个彻底的历史小丑。一提到他,人们纷纷鄙而视之:其愚至此,尚足论乎? 4.经验教训 商鞅、吴起因为获得了君主的大力支持,其变法事业大获成功,然而,同样有君主更强有力支持的燕国,为什么却变法失败,并落得身死国破的结局呢? 表面上看,变法失败是因为触动老贵族的利益,双方矛盾激化。于是对方铤而走险,促成了太子平的起兵反叛。而内忧之际,外患又来,齐国趁虚而入。双重夹击之下,子之与燕王哙最终兵败被杀。 ![]() 一句话,内忧联合外患,打垮了燕国。 相比之下,秦、楚变法时,虽有内部问题,但由于地理原因,外患较轻,至少不像燕国那般严重。所以,这种不同的局面,导致了彼此变法不同的结局。 无可否认,外患问题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个人认为,更至关重要的却是改革过程中燕王哙所犯下的致命过错。 什么过错呢? 古代的变法,通常要依赖君主的强力意志。君主威权越大,越能采取高压手段去镇压反对派声音,变法也就越顺利。 然而,燕王哙却做出了禅让这样的举动,的确,这会增加子之的权威,并表明燕王变法的决心。 但这种举动却极大地削弱了燕王哙作为一个君主的权威。问题就此产生:当一个君主自身权威不足时,你还怎么镇压异己力量的蠢蠢欲动呢? 与此同时,改革变法通常会提前找一个替罪羊,而燕王哙却忘了这一点。 为什么要找替罪羊? 因为要缓和内部矛盾。通过找一个替罪羊而祸水东引,让那些利益受损群体把戾气往他身上撒。只有这样,这群人才不会直接对抗君主,进而避免发生更大的事变,虽然君主才是幕后之人。 最典型的莫过于商鞅。当变法走上正轨之日,秦武王立刻杀了商鞅,以平息老贵族们的怒火。 燕王哙显然没想到这一点。他的禅让举动走到了极端,让老贵族们看不到一丝拨乱反正的希望。既然没有替罪羊,那么燕王哙本人便成了他们必须要铲除的目标之一。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起兵造反,他们还有其他选项吗?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