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中华学艺社出版的《唯物史观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09-22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广迪 参加讨论

1916年12月,中国留日学生陈启修、周昌寿、郑贞文等47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丙辰学社,并于1917年4月创办社刊《学艺》。1920年,归国的丙辰学社社员在国内恢复学社活动,由商务印书馆负责印刷发行《学艺》。1923年6月,丙辰学社在上海改名为中华学艺社。
    1926年,中华学艺社编辑出版了《唯物史观研究》一书,该书的内容是1921—1923年《学艺》杂志刊登的7篇有关唯物史观的论文,前3篇是何嵩龄翻译的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经济学批评序中之唯物史观公式”(1922年第4卷第1号)、“唯物史观公式中之一句”(1922年第4卷第2号)和“唯物史观中所谓‘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意义”(1922年第4卷第3号);之后3篇为中国学者陈昭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21年第3卷第7号)、萨孟武的“马克思之资本复生产论”(1923年第5卷第8号)和资耀华的“亚丹斯密与马克思之关系”(1923年第5卷第7号);最后1篇是李希贤翻译的西方学者布丹(Bodin)的“马克思和近时的批评家”(1923年第5卷第1号)。
    河上肇的3篇论文译自他本人的《唯物史观研究》一书的第一、二、三章,均为专门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
    布丹所说的“近时”是指自1894年《资本论》第3卷出版“迄今五十年余年”的后25年,他首先比较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学说的批评者与前25年的不同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承认马克思的学说“在他最初提出的当时是正确的”,但认为依据后来的情况有必要进行“改正”(即现在所说的“修正”)或完全“废弃”。其次,布丹将这些“马克思批评家”归纳为三类:批评其哲学理论的哲学家、批评其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家和批评其“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组织之发展的法则’”的社会学家。他本人认为,马克思学说各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其哲学思想尤其不能与他的社会学说和经济学说分开,故文章的结尾是“附记”:“马克思学说系统的简略的概要”,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关唯物史观的名言。
    陈昭彦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说,他首先将其与所谓“正统派经济学”(即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比较,认为古典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经济组织视为“自然的”和“永恒的”,“故只解剖其各部分相互关系为止”;马克思则“不仅限于其各部分之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凡由相互关系所发生各部分之变化,及资本制全体之变化,亦在解剖之内”。在此前提下,他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萨孟武所说的“马克思之资本复生产论”,是指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包括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该文的基本内容就是介绍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及其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资耀华的“亚丹斯密与马克思之关系”在比较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之间的关系时,强调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其“根底,就在唯物史观”;马克思有关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要求的社会制度或迟或早要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论述,“就是唯物史观的中心点,也是社会进化的要旨”。简言之,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最重要特点。
    中华学艺社将上述3位中国学者有关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论文收入《唯物史观研究》之中,其目的也在于强调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以其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这对于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