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古代青海虽然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但却是中国西部与外界交通的重要结点。自远古以来,以青海为依托形成的对外交通路线源远流长,而且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之一。唐代以来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亚洲腹地的陆路交通经青海一线形成“五路中心”的重要格局,对中古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这些不仅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诸多线索,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也以实物资料佐证了古代青海与丝绸之路间密切的联系。 关 键 词:青海道 丝绸之路 中外文化交流 吐蕃考古 作者简介:霍巍(1957- ),男,河北邢台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汉唐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四川 成都 610064 本文讨论的“古代青海”,主要指史前至唐代时期的青海。青海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隅,周围被部分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积石山等山脉所环绕,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与同处这一地理单元内的西藏高原相比较,青海的自然环境更为优越,境内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均在2000米至4500米之间,湟水、黄河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海拔则只有2000米至3000米,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其北半部为河西走廊南侧祁连山脉所隔阻而成的高原,其自然景观主要为沙漠和草原;其南半部为昆仑山脉以东的延伸地带,为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的发源地带,其自然景观为起伏的地形、连绵的高原河谷与宽广的草原相接;其东半部则为河湟区域,其自然景观以山脉、河谷盆地相间排布,是青海海拔最低也是最为温暖的地带。总体而言,青海境内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和缓、地域辽阔,由各条山脉所分割形成宽谷与狭谷地带,根据不同的纬度高低形成若干条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自然通道。日本学者曾经形象地将这些自然通道称之为“冰原之道”、“河谷之道”、“水草之道”和“绿州之道”①。活动在青海不同地区的古代人群,通过长期适应这一自然环境,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顽强地生存繁衍,同时也利用这些高原通道积极向外开拓发展,书写了青海古代文明史。 但是,长期以来,在古代中原士人的心目中和他们的笔下,共处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等地都是人烟罕见的不毛之地,不仅荒凉穷困,而且与世隔绝,很难想象这些地区历史上也曾经是丝绸之路重要的经往之地和区域性文明中心。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代文献典籍当中,还是近代以来青海地区的考古发现,都提供了大量证据,表盟青海并非是一座“文化孤岛”。水涛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方,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环境差异甚大。整体看,中国内地的地形呈西北高耸、东南低平的走势,自西而东形成三个落差很大的台阶。……作为中国一个局部的大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更为封闭,这里恰好处在黄河文明与中亚文明的中间位置,是不同文化接触、渗透的敏感地带,也是探索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关键地区”[1]。青海作为大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地,自远古以来便有史前人类频繁的迁徙活动来往于此;而且著名的“青海道”在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还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干道之一;隋唐时代吐谷浑、吐蕃先后对青海的有效控制,使得南来北往的官方使节、各国使臣、求法僧侣、商队贩客们都曾经在青海这块土地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本文仅选取历史长河中有关这一问题的三个重要片断,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试作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