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 许满贵 这枚北宋“顿首再拜”青铜印,纵3.6厘米,横3.4厘米,带钮通高2.6厘米,重55克;方形印面,台厚1.1厘米,板状钮,板钮高1.5厘米,錾一“上”字(图1);阳文叠篆等分印面4字“顿首再拜”(图2、3)。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周礼·春官·大祝》将“顿首”列为“九拜”之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以享右、祭祀。”《史记·周本纪》:“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左传》:“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勾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黄现璠撰《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稽首,言其首舒迟至于地;顿首,言其首急遽至于地。稽顿之别,乃在下首迟速之分,此段玉裁之说也。”“与揖类似,甚至误会其相同者,则为厌礼,前谓推手者,拱其手于前,引手者,剑其手于胸,前为揖,后为厌,本不一致……叶与厌音同,古文礼,厌与揖不同,胜于今文礼,故郑从古文,而后人乃合揖厌。三者为一,其谬甚矣。”王羲之《丧乱帖》:“羲之顿首,……羲之顿首顿首。” “顿首”,又谓整理头发之义。《韩非子·初见秦》:“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陈奇猷集释:“顿,谓整理也。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陆士衡·演连珠》:‘顿网探渊,不能招龙。’注:‘顿,犹整也。’整首戴羽者,盖古人长发,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再拜”,古代隆重的一种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论语·乡党》:“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坐者皆起,再拜。”“再拜”作为敬词,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略陈固陋,谨再拜。” 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谨奉状不宣,愈再拜。”“顿首再拜”,从印文字义理解可分为“顿首”“再拜”两层含义。 此枚“顿首再拜”印应为北宋私押铸印,因古代金属制印,不论官私,先雕泥范,后用翻砂法或拨蜡法冶铸而成,名曰“铸印”。而非金属玺印如石玉等类,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先铸成印形,然后凿刻印文,称为“凿印”。如部分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匆促凿成应用。亦称“急就章”。这类凿印,多属武官所用。唐代有的官印字画用小铜条蟠绕而成,遇有枝笔,用短条焊接。(如图4唐至五代蟠条官印“陇西郡记”局部)这是一种新的制法,印史上未见有什么名称。沙孟海称之为“蟠条篆”(蟠条印);孙慰祖认为,这种印的制作方法是预先用铜片条盘成印文再纳入印体陶范浇铸。隋唐官印使用最多的还是直接铸造工艺,至北宋时期,官印铸造基本上淘汰了蟠条篆,这种铸造工艺也就不再流行了。细审此枚“顿首再拜”私押印,印台厚1.1厘米,字腔深0.5厘米,而蟠条篆印字腔深达1至1.2厘米。此印形制规整,印錾一“上”字凿款,文字清晰,黑皮包浆。北宋曾巩手迹《局事帖》(图5),在手书落款日期处见有一方朱红印“曾巩再拜”,当属北宋个人私押专用之印。相关文书用印,另有“顿首谨封”“顿首”“再拜”“谨封”等印。以上为一家之言,欢迎方家探讨指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