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衢云出生广东东莞,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曾创立辅仁文社、任兴中会首任社长、策划广州起义、发动惠州起义等,比孙文更早拥抱共和,却不受史家重视。1901年,杨衢云在寓所被人开枪刺杀而死,葬于跑马地香港坟场,碑上只刻有编号6348。 生平简介 杨衢云年幼即随其父到香港,在香港圣保罗书院接受教育。十四岁在香港进入船厂学习机械,因工业意外失去右手三指,于是改习英文。毕业后任教员,之后转任招商局总书记,及沙宣洋行副经理。 1890年(一说为1892年)与谢缵泰等十余人组织辅仁文社,由杨衢云任社长,于香港上环百子里成立会社,以“开通民智”、“尽心爱国”为宗旨。文社购买新学书报,讨论中国的发展及改革路向,主张推翻满清,建立合众政府。杨衢云同时亦加入志在反清之洪门。1895年1月孙中山到香港,经孙之好友,辅仁文社成员尢列撮合;将孙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设立之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合并。合并后的组织名为兴中会,杨衢云被选为会长(当时亦称总办或百理玺天德,即President),孙中山为秘书,在香港中环成立一商号“乾亨行”作掩饰。 1895年10月,兴中会在第一次广州起义,由杨衢云在香港任总指挥。由于事机不密,为清政府所获悉。陆皓东等七十多人被捕,杨及孙同被通缉。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压力,迫令二人离境,于五年内不准入境。杨衢云经新加坡,前往南非约翰尼斯堡,之后再转往日本,并辗转在各地发展兴中会。 1900年1月,杨辞去兴中会会长一职,改由孙中山任。同年从日本到香港,发动惠州起义。失败后杨衢云于年底返回香港,于上环结志街五十二号设私塾辅仁文社教授英文以养妻儿。1901年1月10日杨衢云于中环结志街52号2楼寓所(其私塾)内被清廷派出之刺客陈林开枪刺杀并于翌日失救逝世,谢赞泰为杨衢云安排下葬于跑马地香港坟场,并为杨衢云设计墓碑,碑上没留名字,只刻有编号6348,并以天圆地方概念设计,刻有青天白日图案,追封杨衢云的功迹,并像征著杨衢云革命的精神。无名碑于1901年12月23日建成。 杨衢云有三女一子,其子早殁。 杨衢云后代 杨衢云有三女一子,其子早殁。杨兴安是杨衢云堂侄(杨衢云堂弟杨拔凡之子),去年致群剧社上演关于杨衢云事迹的话剧《无名碑》,正是由他编剧。 杨衢云是孙中山杀的? 杨衢云比孙文更早拥抱共和,却一直“妾身未明”,难免教人联想是这种“操作”下的牺牲品。蒋介石前妻陈洁如在她的回忆录提到一则轶事:蒋介石为取得一张杨衢云坐于中央、孙文站于后排的团体照,愿意付出100万元,原因是“如果给人看见我们堂堂中华民国大总统竟居于随从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难堪”。 1900年,杨衢云将兴中会会长一职交给了孙中山,并回到香港发起了惠州起义。事败后,杨衢云回到香港开始了教书养家的生活。1901年,杨衢云在香港家中被清政府的刺客枪杀致死,享年40岁。 杨衢云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杨衢云主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清政府的封建制度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而且他又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革命会会长,若不将其杀死,清政府将永无宁日。杨衢云可以说是我国近代以来,在革命事业上最为默默无闻的一个。因其死得太早,在革命事业上并没有留下浓厚的一笔。杨衢云可能不是一个个性沉着的人,过早地逝世,也难以推断他是不是优秀的革命领袖。但其提出的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的合众政府,确实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言论。如今,随着史料不断的被挖掘出来,杨衢云对革命进展所做的贡献也越发的被人重视。 杨衢云不受史家重视,从史书中一些失实记载可见一斑。最离谱的,是说他于“教室”被刺杀,事实上他是在家中被刺杀的。为何连死于何处也弄错?盖不少民国前史的书籍,在讲述杨衢云生平时,都只是引用相同资料:如冯自由的《革命逸史》(1945年出版)和尤列(四大寇之一)撰写的《杨衢云略史》,而错误正由此起。 冯自由是兴中会知名人物,后成为孙文的机要秘书,所写的民国前革命史被认为详实可靠,常为史家所用。但冯关于杨的记述却是二手资料。他这样写杨的死:“清吏……暗买凶徒陈林,刺杀之于教室”。尤列的说法也差不多:“凶手陈林、突然入校、枪击公于教授室中。”辗转抄传,几乎所有记载都指杨死于教室。 人物评价 杨衢云比孙文更早拥抱共和,却一直“妾身未明”,难免教人联想是这种“操作”下的牺牲品。蒋介石前妻陈洁如在她的回忆录提到一则轶事:蒋介石为取得一张杨衢云坐于中央、孙文站于后排的团体照,愿意付出100万元,原因是“如果给人看见我们堂堂中华民国大总统竟居于随从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难堪”。 一张照片犹容不下,何况白纸黑字的史书?冯自由在记述首次起义前,杨、孙两派争拗由谁担任兴中会会长一职时,就有维护和美化孙文之嫌——“总理不欲因此惹起党内纠纷,表示谦退,衢云由是当选”。在冯的笔下,两派争位,变成“孙总理”为顾全大局而让位给杨;就算冯氏不是刻意贬低杨,但这种说法,却已被不少史书直接挪用。 杨衢云也许不是个性情沉着的人,而且因为早殁,难以断定他是否一个优秀的革命领袖;但他对革命的付出,岂能被抹杀?期待更多研究香港历史的本地学者牵头,为杨衢云讨回一个“名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