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王安石变法为何拒绝“媚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0 解放日报 肖永奎 参加讨论

    北宋中期,士大夫群体中逐渐兴起了一股改革的呼声。其中,王安石不仅受到当时士大夫集团的推崇,而且也因为自己的“经术以致用”观念,获得了宋神宗的信任。
    近代以来,王安石所推行的青苗、市易、均输等制度,因积极运用市场的方式,而被认为极具现代性。但坦率地讲,将其变法简单看成“管商之术”,或以现代经学理论去“格义”,都具有片面性。因为这都回避了王安石改革背后有着深厚的儒家经学传统支撑。
    与司马光等人相比,王安石提出了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改革方案。他将当时存在于商业中的理财术主动纳入国家体制的转型中,要求政府学习商人的“长袖善舞”。而这一方式,向来被儒家治理传统所排斥,如历史上对桑弘羊的评价。而王安石将其拉到儒家的传统中,并通过阐释《周礼》,使其成了周公之法。他要用这种方式建构儒家的均平政治。青苗、均输、市易等法打击大富商对国家经济秩序的破坏,努力解决谷贱伤农、谷贵亦伤农的局面;方田均税法致力于税赋在各个阶层的均平,实际上打击了富农;农田水利法直接鼓励农业的生产;免役法本于去害农之募役,求役法之公平。总的来看,这个改革只是打击了大富商,并没有针对商业。
    在新的语境中,王安石还创造性地转化儒家思想资源,为变法寻求根据。他重新解读儒家的民本观念,发展了新民本主义,其核心在于实现均平政治,首要是恤农,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仁民要有一定的法度,不能一提仁民,便是减税。一些地方官员通过减税为自己捞得好的官誉,但国家花费不足时,又加倍盘剥。这是媚民,不是仁民,最终依然是害民之政。他提倡贤能政治,重视培养法律、军事等专门人才,奖用功实,鼓励官员的敢于作为。希望通过一个高效、廉洁、奉法的政府来实践德政理念。不难看出,德政是王安石念兹在兹的问题,他的抉择带有鲜明的儒家特质。
    王安石的这套经济改革方案并没有为司马光等人所接受,他们坚持理财只是“小人之事”。理财是必要的,但根本要靠节约。司马光论证说财富总体是相对稳定的,不在民则在官。他批评王安石只不过是变着法敛财罢了。很多人可能会倾向认为司马光的政策有一种自由经济的倾向,即主张政府越少干预经济越好。这其实也是一种不恰当的“格义”。司马光没有看到市场的价值,更不会去为它辩护。以古代思想的脉络而言,司马光的主张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民本观念。它也是一种德政理念,有着强大的传统,只是无力面对当时社会分配不均、农民得不到体恤的状况。
    围绕这场经济改革,各方的争论极其激烈。每个人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支持或者反对,后来甚至与人品和学问直接挂上了钩。刘彝是胡瑗的弟子,因晚年为王安石所用,便被评为“晚节为可惜也”。无形中,党派风气对每个人都构成了压力。人们太过于关注经济改革的内容,以至于忘记了在其他方面,如教育、典礼等方面的改革。事实上,在这些地方,士大夫集团可以取得更多的共识,如程颐、朱熹一直都是王安石庙制改革的支持者。此为北宋士大夫风气的一大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相比于王安石的实践,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处境和更加多元的思想资源。但在“德政何以可能”的问题上,我们依然要作一个抉择。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