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何其芳《还乡杂记》的三个版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杨华丽 参加讨论


    
    如果说,从《预言》到《夜歌》标志着现代诗人何其芳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那么,有着“超达深渊的情趣”的《画梦录》就类乎《预言》,关注“人间的事情”的《还乡杂记》则类乎《夜歌》,而从《画梦录》到《还乡杂记》,则标志着何其芳在散文写作方面也发生了值得重视的转型。人们一直对何其芳在诗歌、散文方面的转型津津乐道,对他转型前的两部杰作——《预言》及《画梦录》投入了大量的学术热情,而对《夜歌》尤其是《还乡杂记》,人们的阅读相对较少,探索相对缺失。
    《还乡杂记》现收入《何其芳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目次如下:《我和散文(代序)》《呜咽的扬子江》《街》《县城风光》《乡下》《我们的城堡》《私塾师》《老人》《树阴下的默想》《附记一》《附记二》《附记三》《后记》。编者在说明中提及,该书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49年1月出版。但事实上,该版中并无《附记三》。不仅如此,这三则《附记》及《后记》之所以出现,还与《还乡杂记》及其之前的两个版本——《还乡日记》《还乡记》的面世、形貌不无关系。
    第一个版本:《还乡日记》
    《还乡日记》是《还乡杂记》的第一个版本,1939年8月由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36年夏,何其芳和妹妹何频伽从北平回了一次万县老家。在往返途中、万县县城以及家中,何其芳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感受了家乡人事的变迁,内心掀起了情感的狂澜。后来,他带着一种凄凉的被流放的心境,去了山东莱阳这个对他而言偏僻辽远的小县。在那里,他看着无数的人都辗转于饥寒死亡之中,他思考着那些来自田间的诚实的青年必将遭遇的阴暗未来:贫贱和无休息的工作。由此,他意识到一些人在庄严的工作,而另一些人则倍显荒淫与无耻。这种两极对立,让他在痛苦中反省自己既往的人生道路、写作风格,以至于他很久都不曾提笔写作。
    某天,一位在南方编杂志的朋友来信,问他是否可以写一点游记之类的文章。想起自己回万县所获得的繁杂感受,想起在工作之地所获得的人生之思,何其芳“突然有了一个很小的暂时的工作计划”,那就是在上课改卷子之余,用几篇散漫的文章去描写他的家乡的一角土地。于是,从1936年9月29日至1937年6月11日,何其芳先后完成了《呜咽的扬子江》(1936.9.29)、《街》(1936.10.15)、《县城风光》(1936.11.1)、《乡下》(1936.11.25)、《我们的城堡》《私塾师》《老人》(1937.3.31)、《我和散文》(代序)(1937.6.6)、《树阴下的默想》(1937.6.11)。其中,只有《街》未曾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
    1937年6月,何其芳将已写就的8篇散文编辑在一起,以《我和散文》作为序言,寄到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拟作为靳以所编的小丛书“现代散文新集”之一出版。在1937年3月至6月期间,该公司已先后出版了五部散文集:巴金的《短简》(1937年3月)、卢焚的《黄花苔》(1937年3月)、方敬的《风尘集》(1937年4月)、严文井的《山寺暮》(1937年6月)以及萧乾的《落日》(1937年6月)。靳以还为前四本精心撰写了广告词。但随后抗战全面爆发,局势大变,上海很快成为孤岛;1938年,良友公司内部发生了大变动:三巨头伍联德、余汉生、陈炳洪之间的矛盾激化,使得原来的良友公司走向了分裂和破产。后来,以赵家璧为首的一批职工找到了新投资者,随后接管了良友公司所有产业,重组良友并改名为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38年下半年,“现代散文新集”的编者靳以又离开良友去了重庆。这三大偶然出现的因素,使得“现代散文新集”中后续三本书的出版异常艰难。事实上,直到1939年5月,该丛书的第六本即臧克家的《乱莠集》才由新良友公司出版,丛书的第七本即何其芳的《还乡日记》,直到1939年8月才问世,而第八本则改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和其他几本一样,《还乡日记》也是新型的袖珍本形式,封面的规格、总体字数均与其他书籍大致吻合,只是因为《还乡日记》印行于孤岛时期,故而在售价上,《还乡日记》被调高至四角五分一册。
    但需要关注的是,“还乡日记”并非何其芳所拟定的文集名称。他所拟定的,应为“还乡杂记”。关于这一点,至少有三点证据:第一、在《我和散文》这篇代序文中,他将“关于《还乡杂记》”作为第四部分的小标题;第二、在具体行文中,他屡屡提及“还乡杂记”;第三、在该文集中的篇章先行发表于报刊时,有不少篇目的副标题都有“还乡杂记”字样,如《县城风光》是“还乡杂记三”,《我们的城堡》是“还乡杂记之五”,《老人》是“还乡杂记七”,《树阴下的默想》是“还乡杂记八”。之所以书名会发生偏差,或与靳以离开了良友,而上海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有关。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书的正文加上序言的页码,总共才94页。除了《我和散文(代序)》(占了19页)外,仅收入《呜咽的扬子江》《街》《县城风光》《乡下》《我们的城堡》这五篇。其中《我们的城堡》仅刊载了开头。且《私塾师》《老人》《树阴下的默想》这“还乡杂记”系列中应有的三篇,尽数缺失。
    1941年1月,何其芳收到了朋友郑克从浙江寄去的《还乡日记》,这才知道该书终究还是出版了。但面对书名印错了一个字,后面少印了三篇半的这本书,他很不满意。经过打听他才知道,那三篇半之所以缺失,是因为原稿已在战争中丢失。他随即给靳以写了封信,要他转告书店停止再印,降低流布的可能性。
    第二个版本:《还乡记》
    《还乡记》是《还乡杂记》的第二个版本,1943年由工作社在桂林出版。该书的面世及其面目,则与战时桂林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对良友所出版的《还乡日记》,何其芳“颇不满意”。而在其友人远兹(方敬)看来,这样的版本“对作者与读者都是一个损失。不说写作时茹辛尝苦的作者本人,连我们心里也觉得不安,不但不满意。”(方敬:《还乡记·附记》)为此,方敬他们一直想重印,好让读者得窥全豹,好对作者本人和“我们”心安。
    重印的计划,在方敬要去“文化城”桂林工作的1942年,还萦绕在他心间。当时的桂林,尽管当局因皖南事变而日渐向国民党靠拢,加强了文化统治政策的执行力度,然而较之他处,桂林的文网终究不那么严密,“文化城”依旧是“文化城”。故而在去桂林前,方敬就打定主意要自办出版社。由于1938年春夏间,他曾与何其芳、卞之琳、朱光潜等人在成都自办过《工作》(双周刊),为纪念这种情谊,体现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历史任务中延续扩展出版业协作的意图,表达为抗战努力工作之意,他将拟想中的出版社命名为“工作社”。
    工作社的成功创办,离不开诸多亲朋的支持。离开四川前,方敬曾向李广田谈及这一设想,深得李广田支持;在昆明时,卞之琳为工作社设计了颇具法兰西书风的社徽:“品字形三个小山尖,上面一只小鸟,是燕子吧,在翩翩地飞,最初还有一个细线圆圈,最后干脆破掉那个框框,更是意味不尽,风光无限”(方敬:《散文的芽》);到桂林后,方敬从何其芳以及秦和处得到了资金赞助,在陈占元带领下去广东纸号购纸并存放在库房,在洪遒介绍下确定了印刷厂,在巴金关心下确定了大地图书公司作为发行者,爱人何频伽改名何昭宁充当发行人,而他自己则担任了编辑一职。真可谓万事俱备了。
    工作社的开场锣鼓,当然是印行何其芳的《还乡杂记》。为搜集那数篇散文,方敬他们上图书馆、逛旧书铺、托朋友以及何其芳的弟妹,用尽了心思,然后编辑、写《后记》、送检、制版、印刷,这就有了1943年面世的《还乡记》。
    从目录上看,《我和散文(代序)》以及后面的八篇散文均在,最后还刊载了《附记》,文末有“方敬 十二月七日,一九四二。 桂林”字样。从页码上看,该书连序言、正文、附记一起,总共才88页,较缺三篇半文章的《还乡日记》还薄。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还乡记》在“出版前就遭了人祸”(方敬:《散文的芽》),即在原稿送审时曾横遭桂林图书检察官老爷们的删削。1944年5月,当何其芳从延安回到重庆后看到该书,略为一翻,就发现《我们的城堡》仍残缺不堪。经过问询,他才知道这是国民党检查制度留下的印痕。但他以为只是该文被删削过,故在随后写作《关于〈还乡记〉》时,对于检查制度,他并无只言片语。吊诡的是,这样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当年在昆明一个刊物上发表时,其末尾也曾被当地的检查老爷们改动过。
    第三个版本:《还乡杂记》
    刊载了八篇散文的《还乡记》只有88页,而缺失了三篇半散文的《还乡日记》却有94页,可见,《还乡记》所遭受的斧削,决不应只是《我们的城堡》一文。但或因何其芳当年太忙,或因《还乡杂记》未获重印机会,总之,何其芳并未一一核读《还乡记》所录文稿。
    等到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打算重印该书时,已是1946年了。何其芳这才抽空读了读《还乡记》。遇到读不下去的地方,他才翻良友版的《还乡日记》以及曾公开发表的原始期刊进行核对。即便校读得如此粗疏,他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除了《我们的城堡》被割掉了二十三段之多外,《街》《县城风光》《乡下》也都被或删或改,变得文意含混,甚至有些地方让人不知所云。《县城风光》中描述一个小军阀修马路以殃民那三段被直接删去;《乡下》中说到四川乡下排斥外来势力的传说和空气那个部分被割掉;《我们的城堡》留一两段又耙去一两段,凡是写有“匪徒”二字的段落差不多都被删了。面对着伤痕累累的《还乡记》,何其芳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在大致核对并抄录完文稿后,他特意写了《附记三》,对《街》等文章被删削的大致情况进行了勾勒,以“给将来做文网史者留下一点材料”。而且,他将当年所写而被昆明检察官修改过的《关于〈还乡记〉》作为《附记二》,将方敬在《还乡记》中所写的《附记》作为《附记一》,一并编入,试图既呈现出《还乡杂记》的出版史,也留下“对于检查制度永远的诅咒”。
    然而,何其芳将书稿从重庆寄给巴金后,文化生活出版社却迟至1949年1月才将其纳入《文学丛刊》第八集出版。有意思的是,巴金深知方敬在桂林出版《还乡记》的史实,亦从方敬的《附记》中知晓了该书曾以《还乡日记》之名在良友出版的史实,然而,在面对何其芳寄来的《还乡记》时,他选择了更改方敬之意,而复原何其芳最初的命名。他举出的理由,是避免与该社已出版的《还乡记》(沙汀的长篇小说,1948年7月出版)相混同,从而给读者带来不便。显然,如若不是迟至1949年1月才问世,何其芳的《还乡杂记》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这个书名,而应是《还乡记》了。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正文及后记等一共112页,收录了《我和散文(代序)》、八篇散文以及《附记一》《附记二》,但舍弃了何其芳控诉国民党文网制度的《附记三》,而换上了巴金自己撰写的《后记》。对此,巴金仅在后记中交代说:“因了某种关系被我删去了”。这“某种关系”所指为何?有人认为是国民党的检查制度。但事实上,巴金写《后记》已是1948年7月,而国民党早在1945年9月就已宣布废除战时出版检查制度了,因而此处的“某种关系”,或许仅仅是巴金意识到火药味儿浓的《附记三》放在此处不再适宜而已。这样的处理,或许正体现了巴金特有的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