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百美图》第三版:聂崇正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包立民 参加讨论


    
    不畏荒寒 甘于寂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文艺报»上写了一篇«新琉璃厂面面观»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开放文物市场的问题,此文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了文物收藏爱好者的注意,也引起了文物界领导的注意。时在日本访问的一位中国文物局的官员看(听)到此文后,针对要不要开放文物市场,马上写了一篇«关于开放国内文物市场»文章,批评我在文中呼吁开放文物市场的观点。此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出,我也写了一篇«关于开放国内文物市场之我见»,与之争鸣。由此一场要不要开放国内文物市场的争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及地方报刊,轰轰烈烈开展了,为期一年有余。争鸣的结果是,国内文物市场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琉璃厂内销文物门市部“宏光阁”,也一改专营内销官员的方式,用“实名制”对外销售开放。为此我结识了一些故宫的文物鉴定专家。聂崇正是结识较晚的一位。
    聂崇正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批美术史专业毕业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具备专业鉴定基础的科班生。他分配到故宫博物院,专业倒是对口,可是赶上十年“文革”,活生生荒废了十年宝贵光阴。他真正接触业务,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时任博物院副院长的杨伯达提出把院藏清朝的宫廷绘画整理一下。这批宫廷绘画历来不受重视,一直留在库房垫底儿,有些甚至连个编号都没有。在荒寒的深宫冷库中,他如饥似渴地一件又一件观赏检阅库底画作;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他不怕坐冷板凳,查阅宫廷著录甚少的画家的史料,这无疑大海捞针,有时翻阅一整天,连一条史料也没有找到。但是在整理工作中,他发现这一大批宫廷绘画却十分有特色,在当时没有摄影设备的条件下,这批记实性的帝后肖像绘画、及宫廷建筑和园林亭阁等全景性绘画,是当时以郎西宁为首的一群中西会合的画家,真实地记录下来的当时宫廷人物的生活场景。因而这批作品有着巨大的历史研究价值。更令他兴奋的是,他在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又发现了大量能与画作对上号的记载。档案和画都是第一手的,不用推测,就可将研究搞得清清楚楚,实实在在。由此他决定把清代绘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板凳要坐十年冷,研究清代宫廷绘画的美术史,确是一件十分清苦又寂寞的工作,诚如著名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所说,要“不畏荒寒,甘于寂寞” 。自1977年起,他就接受了(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王朝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美术史»(其中“清代宫廷绘画”章节由他撰写)的任务。此书于1993年出版。不久,由他主编的«清代宫廷绘画»又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各大出版社分别出版,首次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了清代宫廷画家与作品的图录。1996年台北东大图书馆又出版了他的专著:«宫廷艺术的光辉一一清代宫廷绘画丛论»。台北艺术史论家罗青曾在序言中评道:“目前艺术史界对此(指清宫绘画)探讨方向用力最勤最深的,当推北京故宫的聂崇正先生”。可是崇正兄并未止步,又花了多年撰写了«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于2008年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看来清宫绘画的研究他还在继续。
    八十年代后,随着文物市场逐步开放,古代字画也进入了市场。曾几何时,有一些鉴定技术知识的人士,成了收藏界的香饽饽,成了广大书画收藏者和爱好者眼中的“大众情人”。他们走南闯上北,吃香喝辣,“淘宝”、“寻宝”、“鉴宝”等电视节目上,频频出现他们的身影,古玩市场、艺术拍卖现场也不时亮相。文物鉴定作为一门“职业”,进入了市场,由此“鉴定家”,身价百倍,名利双收。
    面对名利双收的市场诱惑,聂崇正并不为之所动,他不愿做纯粹为利的职业“鉴定家”。但对流失在海外的清宫绘画(诸如«紫光阁功臣像»、«乾隆南巡图»、郎世宁«百骏图»稿本等),只要在海外拍卖市场上一出现,他却十分关注。当有关“拍卖行”邀请他作鉴定时,他也乐于参与鉴定,一是为了弥补他对清宫绘画研究中的一段缺失,也是为了见证八国联军大量掳掠清宫文物的这段历史,不能忘却的历史耻辱。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史学者,我请他画一画自已,入围«百美图»。他欣然用电脑扫瞄了这幅自画像交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