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蒋天佐的《荒野的呼唤》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北京晚报吴霖 参加讨论


    
    
    
    
    晚年的文洁若曾经回忆:“一天,我捧着蒋天佐译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并带上原书,去向萧乾请教一个句子。那是再版书,译者不肯照我的意思改。我不认识萧乾,是请和他同一个办公室的郭姓归侨介绍的。萧乾的答复是,这个句子原意含糊,我提出的修改意见有道理,假若是我自己翻译,完全可以这么翻。但译者愿意那么译,也不能说他译错了。这不是黑白错,属于可改可不改的问题,既然是别人译的,还是以不改为宜。”
    此段文字,似乎证明了萧乾文洁若这一对被人屡屡称道的佳侣相识之缘,正是蒋天佐的书为媒。从另一侧面,也证明了蒋天佐对自己译作的珍惜和锱铢必争的认真。文洁若初识萧乾,应该是1953年的初春。她着手进行的那一版,应该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当年5月的重印初版,印数5000。次年春,萧、文结婚。
    蒋天佐的《荒野的呼唤》,最初出版于1948年5月的上海。这本译著,没有像民国时代的大多数译作一样,随着时间的荒漫而沉没在遗忘的深处。近年来,仍然有人在考究蒋天佐的翻译艺术,还有将其写成学位论文的。而作为举证对象的,往往就是这本蒋的代表作——《荒野的呼唤》。学界还有人将杰克·伦敦此书的数种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至于孰短孰长,则无需我多嘴置喙。
    查看蒋天佐的一生,他在文学界立身,是以翻译和文艺理论见长。因为没有留洋经历,也无显赫学历,他的英文靠的是自学。时而被人质疑,似亦经常。傅雷在1951年致友人宋淇的信中写道:“钟书报道,燕京有一狂生,未识面,为蒋天佐《匹克威克》校出错误三千余条,写成稿纸四百页寄《翻译通报》,以‘态度不好’退回。附告以博一粲。”此处,“燕京狂生”若谁抑或难考,但钱写给傅,傅又传言给宋,他们写信时的心态颇可玩味。
    1930年,在南京省立一中念书的蒋天佐,因参与学潮,被退学。17岁的他随即去上海,加入中共,又被派回金陵。1931年9月,蒋天佐担任共青团南京特别支部书记,有团员十多人。翌年初,担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其他成员还有王善堂(书记)、吴春恒(组织)、路大奎(军事)、周谟显(互济会)。斯年5月,南京中共组织被大破坏,他避走家乡,仍被捕,获刑8年,关押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
    中央军人监狱位于南京江东门,整个监狱分东、中、西、南4座建筑,分别命名为东监日、月、星,中监智、仁、勇,西监天、地、人,南监改、过、自、新。据曾被关押在此的楼适夷回忆:他当年被关押在中监勇字号十八号,隔着过道,正对面就是蒋天佐所被关押的九号。
    监狱教诲室少校主任沈炳铨是位奇人,他答应成立犯人翻译组,水平高的除了承担一些翻译工作,并可以教水平低的狱友外语,语种居然有英、日、俄和世界语等。蒋天佐正是在这密闭的空间中,找到了学习外语的乐趣。说沈是奇人,一是他也曾为共产党员,被捕后脱党,并离奇做了监狱管理者。1949年去台,但辗转又回到了大陆。在当年被羁押在军人监狱的政治犯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对沈是颇有一些好评的。
    蒋天佐1935年由家人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加入“左联”。袁鹰曾在1981年写过一篇《遥想虹口当年》的文章,曾写道蒋天佐是他在1938年到上海后认识的第一位革命作家,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也是由蒋推荐到《学习》杂志上发表的。
    今天,倘若要绘制一张一九三零年上海文坛的图画,一定是极具戏剧张力的,背景也一定是风云翻滚的,小桥流水和云淡风轻,均与那时代的面貌与精神相违。说到人物,鲁迅自然是主角,还有冯雪峰、周扬、胡风等。那精彩纷呈的画卷,是围绕着周大先生而迤逦展开的。在那个大时代,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自我选择角色、选择发声或沉默……
    蒋天佐有过多个名字。或是用力笔在《学习》杂志上发表《论典型》的史笃或在军人监狱向楼适夷自我介绍的刘健,或是刘季眉,或是蒋天佐。至于他的本名,反而知者甚少。他虽然在三十年代初做过中共南京市委的宣传部长,但在今天权威的党史网上,他的名字也被写错,可见其名不彰。
    蒋天佐是靖江人,本名刘其镠。靖江刘氏,蔚为大族,但来源复杂,素有“九刘十三朱”的说法,意即当地刘姓来自九个地方。比较有名的,有刘靖基(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国钧(江苏省副省长)、刘宜良(以江南笔名写《蒋经国传》)。考靖江有一支戏鱼墩刘氏,曾分迁至一江之隔的江阴,江阴支出过著名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蒋天佐家族祖源待考,从他的胞姐刘明水“同胞六姊弟,悲哉仅我存!”的诗句中可知,刘家兄弟姊妹六人,她称蒋天佐为六弟,或为最小。他的两个兄长刘拜山(刘其锽1909-1965)、刘述周(刘其镐1911-1985),一为研究唐诗的专家,曾负责主持过在学界声誉甚佳的《中华文史论丛》、一为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如果不写蒋天佐的原名,大概很少会有人知道他们是亲兄弟。至于六兄妹中的另两人,待考。
    上海沦陷后,蒋天佐奉命进入新四军。1943年,因负伤回到上海从事秘密工作,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一起创办《民主》杂志。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3天后,即1946年的1月2日,召开了第二次会员大会,此次会议产生了民进第一届理事会。据说现存当年的一张选票,是用蜡纸刻写油印的,选票中共有44位候选人,被认为是全部的会员名单。出席会议的有33人,其中就有蒋天佐。那时的他,应该是在革命工作、编辑和翻译中找到平衡的。
    蒋天佐的《荒野的呼唤》,1981年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他曾写过一篇重校后记,文中他回忆了翻译此书的缘起,在三十年代为了学习英文,他曾用英文原版和当时的一个中译《野性的呼声》作为老师,一字一句地学习。
    此处值得注意的,有两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却比较重要的细节。一是他曾奉为“老师”的译本书名和译者。他说书名为《野性的呼声》,译者为谷非。但查贾植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词典,在同一页码的左、右栏中,分别列有《野性的呼声》和《荒野的呼唤》两种,同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2月出版,译者均署为谷风等译。因此,可以判断当为同一种书,其中必有一误。但这两个书名与蒋天佐回忆的书名大同小异。关于译者,蒋天佐说是谷非,书中则载为谷风等,也有差异。既然为谷风等,译者或不止一人。
    这个翻译了杰克·伦敦最早版本的谷风(蒋天佐说的“谷非”)是谁?那个“等”,又省略了谁呢?
    作家草明曾在1998年3月25日签名赠送一本《世纪风云中跋涉》回忆录给我,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谷风即胡风,而那个被省略的“等”是欧阳山。草明在书中回忆,胡风和欧阳山在1934年合作翻译此书,经常为用字用句争得面红耳赤,但解决之后又高兴地分头工作……但草明解开了译者之谜,但对书名的回忆却和上述三种又有不同,她所记录的书名是:《野性的呼喊》。如此,同一本书,就有了四个书名,哪一种最准确呢?看来只有找到原始的出版物,才能实证了。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界的一大冤案,这已是定论。对胡风的平反始于1979年,到1988年6月18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的彻底平反,平反时间有十年之久,过程也算是一波三折。
    蒋天佐在1981年的重版后记中,不仅回忆了翻译此书的缘起,还含蓄地写到了认识“谷非(胡风)”是因为自己和张天翼的友谊,而张又与谷非很熟。蒋曾把胡、欧阳版本和英文原版对照学习中的疑难,向胡风请教和质疑,甚至仔细到对书名的翻译。我推算他们交往的时间,应该始于1935年,那一年蒋出狱,下决心在翻译上做些事情。
    蒋天佐没有留下完整的回忆录,所以他在晚年的各种零碎文章,就成了探索蒋人生心路的指示牌。在乍暖还寒的岁月,蒋因一本书而引起的点滴回忆,虽然并没有直接点出胡风名字,但其中的一抹暖色还是清晰可见的……
    1948年5月由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蒋天佐翻译的《荒野的呼唤》,印数2000。骆驼书店的背景,其实就是著名的生活书店。换牌的“障眼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当局。注册地点中正北一路二三四弄二九号,即如今的石门一路,方位在南京西路和威海路之间的东侧。在拓宽马路的机器轰鸣中,这条弄堂的命运估计和上海大多数石库门老房子一样,旧梦散尽,遗迹难寻……
    当年的骆驼书店专门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据说楼适夷是顾问。从《荒野的呼唤》最后一页的出版广告看,在18种书目中,傅雷、董秋斯和蒋天佐各有4部大著。蒋的另外3部译著是《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尔》和《雪虎》。书目中还有陈敬容所译《安徒生童话选集》(六册)。蒋天佐和陈敬容正是在这一年结婚的。
    楼适夷与蒋天佐保持了终生的友谊。陈敬容与蒋天佐大约在10年后的1958年分手。1960年,蒋天佐从北京到了江西文联工作,南昌也就成了他生命的终点。至于为什么会离京南下,蒋本人无文字留下,但在友人的文字中,可见模糊地描述。楼适夷1987年在回忆文章中,含蓄地提到:“天佐在文化部出了毛病。人谁没些毛病呢?反正有那么些爱整人的人,不整你这个,便整你那个。天佐一下子被整得狠,而且从此告别了北京……”
    另一个老友陈白尘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当年,蒋天佐是被“赶出”北京的。并似有所指的发出了“冤狱之成也有如闪电,而冤狱之平反也都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落实政策,恢复名誉了的。但此时的蒋天佐已然是卧床不起的病人了。至于当年所为何来、恢复所谓,随着当事人的沉默、知情人的故去,迅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一部分,或许是大概率的事情。
    蒋天佐1987年在南昌去世,终年74岁。那一年,楼适夷82岁,他在《遥祭天佐》的文章似有所指地说:“一个人的真朋友数量是不多的。是真是假有时几十年才能看清楚。你认为他是知心老友,他说不定在什么气候中暗地搞你一家伙,这在过去是常有的。”说到蒋天佐,他话锋一转:“盖棺论定,作为朋友,天佐是真朋友。”
    从文学的角度看,蒋天佐的主要作品,仍然是成就于早年的翻译之作。比如,《荒野的呼唤》虽然篇幅不长,被人频频提起,即是一例。1980年蒋天佐曾写过一首五言四句的《咏布克》:
    有勇贾其勇,无情却痴情。
    天涯漫回首,恩怨两难寻。
    布克是一条狗,小说的主角。说是在歌咏一本旧作中的主角,但细细一读,又何尝不是蒋天佐在对自己的一生做词短意长的嗟叹呢?! 吴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