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几代版画家作品中的鲁迅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黄可 参加讨论


    
    《鲁迅像》(黑白木刻版画),曹白1936年作,这幅版画的展出在当时历经坎坷
    
    《鲁迅先生》(黑白木刻版画),赖少其1934年作,为鲁迅生前第三幅肖像版画
    
    《鲁迅像》(套色木刻版画),酆中铁1956年作
    
    《鲁迅像》(黑白木刻版画),谢海若1936年作,为鲁迅逝世后第二幅肖像版画
    
    《鲁迅与高尔基》(黑白木刻版画),陈烟桥1937年作
    
    《鲁迅像》(黑白木刻版画),赵延年1961年作
    
    《鲁迅与陈赓》(套色木刻版画),谭尚忍1971年作
    
    《惯于长夜过春时》(黑白木刻版画),伍必端1966年作
    作为一位文化巨人,鲁迅也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并培育了第一代新兴版画家,而他本人也是版画创作的重要原型人物之一。在大量塑造鲁迅形象的版画作品中,绝大多数是鲁迅一人的肖像画,值得重视的是,也有鲁迅与他人一起出现的、带有情节的、历史画性质的作品。
    1927年,鲁迅先生由广州来上海定居。今年,距离鲁迅定居上海正是90年。作为一位文化巨人,鲁迅也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回顾鲁迅培育的第一代新兴版画家,及后来继承鲁迅精神在历史发展中涌现的第二、第三代新兴版画家在木刻版画中塑造的种种鲁迅形象,不失为怀念鲁迅先生的一种良好方式。
    鲁迅倾力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他参与《近代木刻选集(一)》《近代木刻选集(二)》和《新俄画选》等画集的出版,举办“世界版画展览会”“德俄版画展览会”“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其中多半为版画)等介绍西洋版画的展览,还曾主持开办“木刻讲习会”,赴新兴版画团体“野风画会”作题为《美术上的大众化与旧形式问题》等演讲,并与许多青年版画家有来往。这些青年人,也就成为第一代新兴版画家。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新兴版画创作高潮中,又磨炼出第二代新兴版画家。新中国诞生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等美术院校相继设立版画系,培育出第三代新兴版画家。
    三代新兴版画家都继承了鲁迅倡导新兴版画运动的精神,即紧随时代,贴近人民,力求将版画创作做到“刚、健、分明”,“当革命时”“倾刻能办”的“好的大众的艺术”(鲁迅语),同时对鲁迅先生有着真挚的深厚感情,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不同角度,在版画作品中塑造了鲁迅形象,以此寄托对鲁迅先生的永远怀念。就笔者所见,这三代版画家共创作有塑造鲁迅形象的版画作品300余幅。
    鲁迅生前在版画中的形象
    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招收江丰、陈卓坤、陈铁耕、顾鸿千、钟步青、郑谷川等13名青年美术作者为学员,在上海开办为期六天的“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版画教师内山嘉吉(鲁迅挚友、上海内山书店主人内山完造先生的胞弟)讲授木刻版画技法和创作技巧,鲁迅每天亲自主持,并担任翻译。“讲习会”的课程安排是:前四天学习黑白木刻版画,后两天学习套色木刻版画。在课堂上,内山嘉吉边讲边示范操作木刻版画创作的全过程,并以日本“浮世绘”民间木版画和日本当代版画家的作品实样作讲解,还介绍德、英、法、俄等国版画的不同特点。鲁迅先生亦将自己收藏的德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版画原作带到课堂上向学员们作介绍,以启发学员的创作欲望。讲习会最后让学员进行创作实习。有8名学员创作了15幅木刻版画实习作品(其中一幅为套色版画)。使人惊喜的是,学员陈卓坤(又名陈广)创作了一幅鲁迅肖像木刻版画。鲁迅先生第一次见到表现自己肖像的版画,自然心中喜滋滋的。他仔细欣赏这幅版画后,觉得后脑太大,提出了修改意见。于是,陈卓坤根据鲁迅先生的意见,用圆口刀在木刻版面上铲去了头型后太大的部分,重新用宣纸拓印出来,鲁迅先生看后表示满意。这幅《鲁迅像》版画,可说是中国新兴版画史上第一幅塑造鲁迅形象的木刻版画。这幅鲁迅肖像版画的作者陈卓坤,出生于1908年,广东兴宁人,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本科学校西画系,并加入该校左翼美术团体“一八艺社”。“木刻讲习会”学习结业后,他在上海先后参与组建“野风画会”“上海绘画研究会”“大地画会”“暑期绘画研究会”等左翼美术团体。因积极投身左翼文艺运动,遭国民党政府当局逮捕入狱达6年之久。
    鲁迅生前,第二幅塑造鲁迅肖像的木刻版画,是1933年罗清桢创作的《鲁迅像》。罗清桢(1904—1942),广东兴宁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他积极投入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勤奋创作,为鲁迅赞赏。鲁迅先生在《致金肇野》信中说:“擅长木刻的……我以为最好是李桦和罗清桢。”罗清桢的这幅《鲁迅像》,以严谨的写实素描为基础,用接近素描效果的细腻散刀法,与块面处理恰当结合,着重表现作为思想家的深思又平和的鲁迅。罗清桢将这幅《鲁迅像》一式两份寄赠鲁迅先生,鲁迅在复罗清桢信中说:“顷又得惠函并肖像两幅,甚感。这一幅木刻,我看是好的。前函谓当另觅照相寄上,可以作罢了,我的照相已公开,况且成为木刻,则主权至少有一大半已在作者,所以贵校同事与学生欲得此画,只要作者首肯印,在我个人是可以的。但我的朋友,亦有数人欲得,故奉宣纸少些,倘能用此纸印四五幅见寄,则幸甚。”从鲁迅信中得知,鲁迅对罗清桢作的这幅《鲁迅像》是十分满意,鲁迅的多名朋友都欲求得这幅《鲁迅像》。
    鲁迅生前由版画家塑造形象的第三幅木刻版画,是1934年由赖少其创作的《鲁迅先生》。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曾求学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1934年参与创立该校新兴版画团体“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既创作新兴版画,又写诗歌和小说。他创作的版画与诗歌相配的《诗与版画》集(木刻版画25幅,配诗10首)、《自祭曲》集(内10幅木刻版画并配诗)等许多作品都邮寄给定居上海的鲁迅。鲁迅有六次给赖少其回信,可见赖少其与鲁迅信函往来密切。
    赖少其于1934年创作的一幅题为《鲁迅先生》的木刻版画,尤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刀法夸张的木刻语言为特色。在这幅作品中,鲁迅肖像被巧妙地化为墨水瓶身上的一张“商标贴”,墨水瓶盖打开着,一支鹅毛笔横在墨水瓶前,一旁的烛光照亮暗夜。整幅作品含蓄地讴歌鲁迅以著文为武器,日夜操劳,为“战取光明”(鲁迅语)向黑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这幅鲁迅肖像版画,被鲁迅改题为《静物》,推荐发表在1935年上海的《文学》杂志第五卷第一号上。当时赖少其的短篇小说《刨烟工
    人》,亦由鲁迅推荐,刊载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新小说》上。因赖少其紧跟鲁迅开展新兴版画活动,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列入监视的黑名单。
    鲁迅生前的第四幅肖像木刻版画,是1936年曹白创作的《鲁迅像》。曹白,原名刘平若,1913年出生,江苏武进人,除新兴版画创作外,兼散文写作,亦为鲁迅先生所重视的第一代新兴版画家之一。曹白1929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他响应鲁迅号召,与同学叶乃芬、力群等组建新兴版画团体“木铃木刻研究会”,积极创作题材倾向革命的木刻版画,1933年遭国民党政府当局逮捕。1935年曹白出狱后来上海,进一步投入新兴版画活动,并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6年3月创作木刻版画《鲁迅像》。这幅《鲁迅像》以锋利有力的刀法、充满激情的木刻版画语言,塑造了鲁迅“横眉冷对”国民党黑势力的英勇斗士形象,作品构图用鲁迅的《呐喊》《淮风月谈》等战斗名篇作烘托,更强化了作品的主题,予人震撼。当曹白把这幅《鲁迅像》寄给鲁迅,鲁迅作为至爱之物收藏,迄今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曹白当时在上海,执教于“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创办的新亚学艺传习所及光夏中学。
    鲁迅离世,版画家们在作品中深情怀念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因积劳成疾在上海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离世,青年版画家陈桥、曹白、力群、黄新波、沈振黄、许幸之等,怀着沉痛心情相继赴鲁迅寓所,在鲁迅床前画下了这位文化巨人的遗容。10月22日,这些青年版画家又都参加了在万国殡仪馆举行的启灵祭,并加入送葬行列,直至在西郊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安葬鲁迅。其中,沈振黄还用照相机一路摄下了许多历史场景。
    之后,青年版画家黄新波构思创作了以送葬鲁迅为主题的木刻版画《鲁迅遗容》和《暮色苍茫中数千送殡群众向鲁迅先生致最后敬礼》,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悼念。作者黄新波(1916—1980)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省东台人。曾在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同时在新亚学艺传习所绘画木刻系学习木刻版画,从此开始新兴版画创作。
    接着,青年版画家力群在1936年创作了木刻版画《鲁迅像》。作品以扎实的素描造型为基础,用沉稳的木刻刀法,从容地塑造鲁迅先生坚毅的意志和沉思的神态,用书架为背景和一个紧握刀笔的拳头作映衬,寓意着鲁迅为真理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一生。力群原名郝丽春,1912年出生于山西灵石,是第一代新兴版画家中艺术功力深的代表者之一。他1931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3年与曹白等同学组建“木铃木刻研究会”,同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一年多,出狱后来上海,参加“铁马版画会”等新兴版画团体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力群在武汉出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1940年初到延安,执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42年出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出任晋绥边区文联创办的《晋绥人民画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力群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月刊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出版有《力群木刻集》《力群版画选集》《力群美术论文集》《木刻讲座》等。
    随后,青年版画家谢海若在1936年创作的木刻版画《鲁迅像》,以轻松、活泼、自由的木刻刀法塑造了鲁迅的形象。画面中,鲁迅悠闲地吸着烟,脸庞上洋溢着自信和快乐,而香烟缭绕中,却有四个似乎在风暴中被吹倒的人物,寓意根据历史发展规律,统治旧中国的反动历史人物必将被打倒,即将迎来的新中国充满信心和希望。此幅《鲁迅像》,可谓突破了一般化的构思。作者谢海若(1901—1980),广东揭阳人。
    鲁迅逝世后的第二年,即1937年春夏之间,青年版画家陈烟桥接连创作了塑造鲁迅形象的木刻版画《光明的指导》《鲁迅与青年运动》《鲁迅提倡木刻》和《鲁迅与高尔基》四幅作品。其中《鲁迅与高尔基》的情节虽是虚构的,却是合乎情理的虚构。
    这幅作品用粗放简约却深含情感的刀法,表现鲁迅和高尔基这两位文化巨人倾心交谈的情景。中俄两位文化巨人都逝于1936年,未曾谋面。尽管如此,二位思想上息息相通,精神上早就彼此神游互访了。这幅作品的独特构思和艺术表现,令人佩服。
    《鲁迅与高尔基》的作者陈烟桥(1912—1970),笔名李雾城,广东省东莞县人,曾求学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转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和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开始新兴版画创作,并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陈烟桥与鲁迅先生关系密切,留下26封互通信函。他接受鲁迅和宋庆龄交办的任务,搜集新兴版画等新美术作品78幅,通过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法国Vu(《看》)周刊记者绮达·谭丽德,将作品送往法国,于1934年3月14日,以《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为题,在巴黎“皮尔·沃姆斯画廊”展出,随后又移至苏联莫斯科展览。1934年6月,鲁迅先生编辑新兴版画第一部作品集《木刻纪程(一)》时,陈烟桥又协助鲁迅搜集作品,处理印刷事务等,深得鲁迅信赖。他亦是最早系统研究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关系的美术史家,著有《鲁迅与木刻》一书,1944年出版,由景宋(许广平)作序,为我国现代版画史上第一本研究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之关系的专著。
    1937年春,正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画,同时开始新兴版画创作的罗工柳(1916—2004),亦创作木刻版画《鲁迅》,来怀念年前逝世的鲁迅先生。作品撷取鲁迅头型的左侧特写,用对比强烈的黑白块面来表现,予人醒目印象。作品着意塑造鲁迅可以让人亲近的、和善中含有刚毅的性格特色,是不可多得的一幅作品。罗工柳1938年赴延安,执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到太行山解放区从事美术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版画家们在以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为武器,投入抗日斗争的时候,更是时刻怀念着鲁迅先生。张望、郑野夫等继续创作一系列塑造鲁迅形象的木刻版画。
    新中国诞生后三代新兴版画家共同塑造鲁迅形象
    1951年,上海版画家余白墅创作的木刻版画《鲁迅像》,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塑造鲁迅形象的版画之一。画面以严谨细腻的刀法线条,塑造了鲁迅正面头像。此作品中的鲁迅,主要是根据鲁迅先生50岁时所摄的一帧肖像照片创作的,是神态逼肖的难得之作。作者余白墅(1920—),浙江余姚人,定居上海。余白墅1936年开始新兴木刻版画创作,为第二代新兴版画代表画家之一,1939年在浙江宁波组织“木刻研究会”,与版画家荒烟等在江西赣南博物馆举行抗战木刻版画展览,并参与编印木刻与漫画刊物多种。抗战胜利后余白墅于1946年返上海,投身中华全国木协工作,编印《抗战八年木刻选集》。
    195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国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在上海建鲁迅新墓和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为配合这一纪念活动,专门列
    出计划,组织版画家创作塑造鲁迅形象,表现鲁迅精神。美协决定由陈烟桥担任纪念鲁迅专题版画创作组组长,并带领杨可扬、邵克萍、式戈、余白墅、顾炳鑫等考察鲁迅在上海的活动行迹,赴绍兴参观鲁迅故居等;还特地邀请鲁迅夫人许广平来上海美协与版画家座谈,回答版画家们提出的关于鲁迅的各种问题,详细介绍鲁迅的个性特点、日常生活习惯等各种细节;并要求参与创作的版画家分头阅读鲁迅著作,并确定各自的创作选题。上海的版画家创作出了一批鲁迅专题版画作品,例如杨可扬的《质铺与药店》(套色)、赵延年的《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提抗议书》、顾炳鑫的《〈药〉插图》(套色)、邵克萍的《〈一件小事〉插图》(套色)等,后来均被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
    在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前后,出现了塑造鲁迅形象的版画创作高潮。仅1956年,就有版画家彦涵的套色木刻版画《鲁迅像》、酆中铁的套色水印木刻版画《鲁迅像》,古亢、洪世清、刘岘、式戈、张怀江的木刻版画《鲁迅像》等面世。
    彦涵的《鲁迅像》是全身肖像。鲁迅着灰蓝色长衫,在柔和的灯光下,坐在房间日常使用的靠背藤椅里,左手拿着刚阅过的报纸,右手撮着烟卷,边吸烟边思考,或许正在构思一篇用于战斗的杂文。作者彦涵(1914—),江苏连云港人,1935年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开始木刻版画创作,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时创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新中国诞生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酆中铁的《鲁迅像》,亦是一幅塑造鲁迅形象难得的佳作。画中的鲁迅为胸像。画面处理极为简洁,没有任何背景,只以暖色调的暗粉红色作烘托,予人一种温柔的意境。鲁迅穿着平常穿用的灰蓝色长衫,左手没有画出而虚去,右手拿着一册古式线装书,神态平和而刚毅,正在沉思中。作者酆中铁(1917—1998),四川广安人,1935年在上海开始版画创作,1937年在重庆参与创办“重庆木刻研究会”,1951年起先后在西南文联、四川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从事编辑工作和版画创作。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代新兴版画家赵延年于1961年创作的木刻版画《鲁迅》,是新中国成立后塑造鲁迅形象的杰作。画面用简练、粗放、有力的刀法,黑白对比鲜明的构图,塑造了一个在寒风中围着围巾,目光冷对前方,迎风前进的鲁迅形象,画面有着令人震撼的冲击力。此幅画塑造了鲁迅敢于担当历史重任,迎着风险,善于搏击的形象。作者赵延年(1924—2014),曾用名赵聪,浙江湖州人,1938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9年开始木刻版画创作,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50年代后调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版画系教授。
    1966年伍必端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惯于长夜过春时》,是一幅在艺术构思和画面经营上有独特之处的作品。借用鲁迅的诗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来表现鲁迅先生“惯于长夜”里为写战斗檄文而踱步构思的神态。对鲁迅形象的塑造,用单纯的阳刻线条表现,清新醒目。背景大块空白,只是右上角墙面挂有一小幅木刻版画作点缀,却蕴含着鲁迅挚爱版画,是中国新兴版画倡导者的深意。作者伍必端(1926— ),回族,江苏南京人,1946年在晋察冀解放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并开始木刻版画创作,1948年任《天津画报》编辑,至195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执教。
    在大量塑造鲁迅形象的版画作品中,绝大多数是鲁迅一人的肖像画。值得重视的是,也有鲁迅与他人一起出现的、带有情节的、历史画性质的作品,其意义委实不平凡。张漾兮于1961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鲁迅与瞿秋白》,谭尚忍于1971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鲁迅与陈赓》,便是这一类版画的代表作。这类作品,都是根据鲁迅先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系的史实来创作的。
    瞿秋白曾三次在鲁迅家避难。他们一起写文章、编书、翻译、讨论问题。鲁迅赠瞿秋白对联:“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35年6月瞿秋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鲁迅将瞿秋白生前翻译的《现实主义文学论》《高尔基论文选集》等苏联文艺论文,辑成《海上述林》上下两卷,并作序文,高度评价瞿秋白作为革命家之外,在文艺和学术上亦“系大家,译者又是名手”。当时与郑振铎、陈望道、胡愈之、夏丏尊等知友集资,用“诸夏怀霜社”名义,以精装本于1936年在上海公开出版发行500部。“诸夏怀霜社”为虚拟出版社,“诸夏”指中国,“怀”即怀念,“霜”是瞿秋白的小名,含义是整个中国怀念瞿秋白。如此用心,可见鲁迅与瞿秋白所结下的深厚情谊。张漾兮的版画《鲁迅与瞿秋白》表现的就是这段革命友情,作品以鲁迅日常写作的书房为背景,描绘了鲁迅与瞿秋白促膝长谈,彼此心心相印的情景。画面暖色调的铺陈,更使人感到革命情谊的温暖。
    鲁迅与工农红军将领陈赓的友情亦可歌可泣。1935年5月,陈赓将军因在红军长征中腿受伤,秘密来上海治疗,鲁迅秘密赴医院探望而识,结为知己。后来,陈赓亦秘密赴鲁迅府上拜访,鲁迅面对来自革命斗争前线的高层领导陈赓,非常激动。他出于文学家的敏感以及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共命运的情感,很想深入了解革命斗争的实情。于是,陈赓以革命斗争亲历者的身份,连续向鲁迅口述介绍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边区反军事“围剿”以及秘密斗争的许多故事。鲁迅听了这些故事很受感染。接着,陈赓又向鲁迅提供了相关文字资料。于是,鲁迅决定创作一部题为《飘落的红云》的约15万字的长篇小说,来讴歌红军艰苦斗争及相关隐蔽斗争,并且已着手写了开头部分。当时,瞿秋白阅读了开头部分,觉得“虽是小说,却颇真实”。后来,鲁迅病重,未能写出。谭尚忍的版画《鲁迅与陈赓》,表现的是陈赓将军拜访鲁迅,围着鲁迅的书桌,随意落座,有声有色地向鲁迅述说关于红军战斗和相关隐蔽斗争的故事的情景。作品洋溢着感人的亲切感。
    此外,在几代版画家作品中,将鲁迅先生与其家人(夫人许广平和爱子海婴)放在一个画面上,描绘鲁迅的家庭生活的作品,甚是少见。所以,第三代新兴版画家邵黎阳(1942— ,浙江镇海人)于2014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鲁迅一家》,值得关注。这幅《鲁迅一家》的独特之处是,画家用的是夹角很小的微型三棱木刻刀,可以刻很细微的线条,能够细腻地刻绘出鲁迅一家日常生活一景:鲁迅夫人许广平幸福地怀抱着一岁的爱子周海婴,此刻的周海婴双目天真地凝视前方,似乎被什么物象所吸引,而鲁迅侧着身,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许广平抱着的周海婴,整个画面沐浴在家庭温暖的氛围中。
    (图片均作者提供。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