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考古的实践 理论学习之外,此次培训还以盘龙城、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扬州城、唐大明宫、辽上京、元上都等遗址为例,多位专家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历年工作成果。由于不同城址间考古现象千差万别,故各位老师面对不同城址时工作思路和着眼点也不尽相同,但总的工作方法还是相通的,学习之后大有裨益。 现以钱国祥老师的课件:《试论两汉至南北朝都城形制的演变与汉化传承》为基础,谈谈自己对西汉到隋唐这一历史时期都城形制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西汉长安城位于渭南龙首原北麓,利用秦兴乐宫等基础扩建而成,城墙因利用自然地势而呈不规整形状,周长约25.7千米。汉长安城是一座多宫制的城市,宫城占据了都城的大部分。城内有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北宫、建章宫等宫殿建筑,依前朝后寝布局。城北还设有东西二市,城外南面有辟雍、社稷等礼制建筑。其营建基本符合《周礼·考工记》规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东汉洛阳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城址平面大致为长方形,南北长九里七十步,东西宽六里十步,通称“九六城”。城内有南宫、北宫、永安宫等宫殿建筑,依前朝后寝布局。主要官署在南宫附近,城内有太仓、金市,城郊有东市、南市,城外南面有辟雍、明堂、灵台等礼制建筑。(图一) 从两汉都城的设计来看,城内主要空间为宫殿所占据,实行多宫制布局,城市总体规划略显杂乱,市场、道路等公共系统空间狭小,说明当时的都城规划主要是为了宫室、官署等统治阶层服务。 曹魏邺北城位于河北临漳县的漳河岸畔,建安十八年曹操为魏公,始定都于此,黄初元年魏文帝定都洛阳,邺城又为北都。根据考古资料,邺城王都为东西长方形,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略小于文献所记载的“东西六里,南北五里”。城内有东西横街将全城划为南北两部分,北区的中部为宫殿区,西部是苑囿(铜爵园),东部是高官贵族宅第(戚里),南区为一般衙署、府库和里坊等。宫殿区内有礼仪性的大朝区与处理日常政务的常朝区东西并列,形成两条南北向的宫殿建筑轴线,西面大朝区为止车门至端门、文昌殿轴线,东面常朝区为司马门至听政殿轴线。大朝区的止车门前还有御街,自北向南直抵南城中阳门,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曹魏西晋洛阳城上承东汉洛阳城,但城市布局明显发生了变化。都城形制仍为南北长方形的“九六城”,城内有东西横街将全城划为南北两部分。北区中部为宫城,宫城设计为前朝后寝布局,前有正殿太极殿、后为帝后寝宫、再后为园囿(华林园)。洛阳宫内有两条南北轴线,西面轴线由阊阖门向北直对太极殿和寝宫主殿,东面轴线则为司马门北对尚书曹和朝堂等重要官署区。另外西轴线上开始出现以大朝正殿太极殿、皇帝寝殿式乾殿、皇后寝殿昭阳殿三组主殿南北纵列的三大殿格局。主殿太极殿和昭阳殿两侧均为三殿并列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太极殿两侧设立了东堂和西堂,这是东西堂制度的肇始。宫城前有全城南北轴线大街(铜驼街),北达太极殿,南至宣阳门。洛阳城内市场数量增多,城内外设有金市、马市、洛阳县市等市场。(图二) 曹魏、西晋时期单一宫城制度开始确立,城市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如以东西向横街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位于北面居中,宫城内有两条南北轴线通往主殿区和朝堂官署区,宫城外还设有全城南北轴线大街。洛阳宫城中开始设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大殿格局和东西堂制度。城市内还为里坊、寺庙、市场等公共区域预留了空间。此时的城市设计明显较两汉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东晋南朝建康城为正方形,边长约五里,周长二十里一十九步。建康城虽是在孙吴基础上建造,但形制布局却明显承继魏晋洛阳城。都城北部正中有单一宫城,为前朝后寝布局,前有正殿太极殿、后有帝后寝宫、再后为华林园。宫城内设置两条南北轴线,西面轴线由大司马门向北直对宫内主殿太极殿,东面轴线由南掖门(刘宋阊阖门)北对尚书朝堂官署区。宫殿区内也为南北三大殿格局和东西三殿并列形制。宫城前有东西横街将全城划为南北两部分,城内重要官署布设在宫城外的南面轴线两侧。大城宣阳门外还设有御道,南对朱雀门,为城市南北轴线的延长,城外有太社、太庙等。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建康城不断向外拓展,早已突破城区的限制。潮沟、青溪、秦淮河两岸住有不少王公贵族,城外佛寺林立、市场众多,“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 北魏政权在北方十六国争霸的大动乱中入主中原,为显示其建都洛阳的正统地位,重建的都城和宫殿刻意模仿魏晋洛阳城,里坊制和外郭城为其主要特点。北魏洛阳城是在魏晋都城基础上重修内城,外围则新建了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城,外城内规划设置了320多个里坊,使都城外围的郭区变成真正意义的郭城。这种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组成的都城形制结构,是都城发展史上的创新。洛阳城内单一宫城位于东西中轴线北面,宫城南部为大朝正殿太极殿,北部为后宫寝殿,后宫北为禁苑区。宫殿区继续沿袭南北三大殿格局和东西三殿并列规制。宫城阊阖门前有南北轴线大街铜驼街,两侧为重要官署区,使内城朝着皇城的性质变化。市场位于外郭城内,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洛阳城市场数量明显增多,有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北魏洛阳城的形制结构和功能内涵此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图三) 东晋南朝建康城、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和宫殿设计明显是由曹魏邺城、魏晋洛阳城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动。宫殿、官署等重要区域位于都城内,并为城市发展预留了一些空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此时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多,手工业、市场、佛寺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只能向城外转移,并由此促进了外郭城的形成。 东魏北齐邺南城是一座先规划、后营建的全新都城,它不像北魏洛阳城是在旧城基础上改造营建而成,其布局结构更为规整和合理。邺南城内城为南北长方形,“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规模略小于洛阳城。单一宫城位于内城东西向轴线北面,宫城内自南向北依次为外朝区、大朝正殿区、后宫寝殿区和禁苑区。大司马府和御史台等重要中央官署设置在外朝区,宫殿区继续沿袭南北三大殿格局和东西三殿并列规制。宫门前设置南北轴线大街——朱明门大街,街两侧布置有重要的官署和太庙等建筑。内城西南角和东南角呈弧形圆角,墙垣外侧设置有排列规整的墩台,以适应当时军事防御的特点。文献记载邺南城“东市在东郭,西市在西郭”、“盖四百余坊,然皆莫见其名,不获其分布所在”,这表明邺南城存在和北魏洛阳城相同的外郭城和大量里坊,其城市布局也是三重城圈的形制格局。 隋唐长安城为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千米,长安城在城垣形制上采取宫城、皇城与外郭城三重城圈制。宫城位于郭城北面正中,为长方形,正中为太极宫、西侧为掖庭宫(后宫)、东侧为东宫。长安城内有三座主要宫殿,为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太极宫为隋和初唐时期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自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园囿三大区域。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自高宗起历代皇帝在此居住和处理朝政,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排列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重要建筑。兴庆宫原为玄宗藩邸,实属离宫性质。宫城南有皇城,专置中央衙署与禁军机构,城内“左宗庙,右社稷,百僚廨署列于其间”,改变了过去内城中衙署与居民住宅混杂的状态。将中央衙署专置于皇城,以高大的城垣与严密的防守,使其与郭城居民住所严格分隔,这是隋文帝的新创。外郭城内设置有里坊,民宅、官邸、市场、寺庙、道观等建筑各集中于一坊或数坊。里坊内采取封闭式管理,设有坊墙,坊门早启晚闭,设专人防守。长安城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这些大街十分宽阔。文献记载:外郭中“四面街,各广百步”,“皇城各街皆百步”,宫城前临近皇城的东西向大街更是“南北广三百步”。皇城外朱雀门至明德门大街则为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图四) 隋唐长安城的形制布局无疑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此后的宋元明清都城均有其影响。长安城的兴建也影响了东亚邻国的都城建设。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效仿了长安城的规划,日本国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形制布局模仿长安,就是一些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袭用长安城。 从西汉长安城到隋唐长安城,都城形制的演变呈渐进式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承袭又有创新。依照孙华先生对古代城市的划分,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仍遵循上古传统,王宫与宗庙仍为城内建筑的主体,都城仍然以皇帝居住的宫殿为主体,辅以宗庙、府库等建筑,城市居民居住在城市周围。曹魏至隋唐时期的都城则进入中古时期,此时的城市布局日趋严整,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形成,宫城居都城南北中轴线主街的北端,宫城前或皇城前有东西向主街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中央官署居于南北中轴线两侧,再往南是按左祖右社的传统分布的宗庙、社稷。城内南部空间被街道划分为里坊,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散布于各坊中,成为城市居民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集中布置在城外郭内特定区域中,占据一坊或数坊。此时的城市逐渐由过去松散的城市结构变成了严密规整的城市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