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数千年前伴随苗族人一路迁徙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近20个拥有较为系统的医药文化。而在中国大地上已被探知的少数民族药物中,苗医药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最为久远。 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从这段文字中,刘向就描述了苗父治病之方式,医术高明到“来者皆平复如故”。 刘向生活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77年到公元前6年,也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苗医的记载,而刘向文中所述“古之医者”,也就是“苗父”所在的时间又要远远超过两千年。 苗药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千年苗医,万年苗药。”民间说法证明在苗医被记载前,早就有苗药。一些中医书籍也侧面反映苗药历史之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以苗语记音的药物达三分之一左右,而在《本草纲目》中仍有40多味药是用苗语记音的。 苗药的悠久历史是和苗族人的历史文化分不开的。 由于战乱,苗族人不断被迫迁徙,行程涉及大半个中国,最后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在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移中,陪伴苗族人一直“在路上”的,有其民族先天的坚韧和智慧,严格遵循的文化,还有不断拯救人性命的苗药。 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院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会长杜江认为,苗药因为苗族人的历史文化而形成了两大特色:不断迁徙造就的迁徙特色,一直在大山中生活而来的大山特色。 迁徙特色即指,苗族人治病治伤时一般都是“在路上”,没有长时间的停留可以慢慢治疗,也没有大型的复杂的医药工具,方式方法必须简单简洁干净利落,必须在短时间达到功效,结束之后即可继续赶路。大山特色则是指苗药药材来源,随手可摘满山都是药材。 今生:全国民族药产业的领头羊 对苗民族医药的调查、挖掘、整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杨济中等一批民族医药工作者,长期坚持苗族医药的调查和研究,让千年神秘的苗族医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间接促进了苗药产业发展。二十余年来,苗药产业在贵州兴起并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全国民族药产业的领头羊,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并称为“苗药现象”。 以苗药为代表的贵州特色药业被列为全省“六大支柱产业”和重点打造成的“五张名片”之一。苗药品种除了2012年升为部颁标准的15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之外,一批以苗医验方为基础开发的新品种也表现突出,如贵州百灵开发的“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等。其中,21个中药民族药单品种销售收入上亿元,2个品种列入国家保密品种,24个产品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7个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40多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大批民族药品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功能独特、市场潜力较大的特点,树立了苗药品牌,拳头产品如咳速停糖浆(及咳速停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等,畅销全国。 苗药的神奇 时间久远,苗族历史的特殊性,造就了苗药的神秘、神奇。 “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对苗药的印象,在武侠小说或影视剧中的描写常常带着“神秘”、“自然”、“不外传”、“敬畏”等字眼,对于大多数不生活在苗族聚集地对苗族生活方式不太熟悉的人,即使不甚了解苗药,也会为它所包含的苗族人生存故事、人和自然相处的智慧、以及未知的自然力量等内涵而心生敬畏。 那么,苗药的神秘来自于何处?它又有怎样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让人惊叹的疗效呢? 神秘,来源于不了解。一直都在从事苗药研究的杜江调查发现,苗药大多是家传药方,一个家族拥有一些针对某一病症的药方,然后世代传承,并对药方进行保密,这种保密造就了苗药的神秘感。 家族传承,对外保密,加之很多苗药药方只是经验医学,持有者一般不能说出能让现代人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科学理论,让苗药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而在这种神秘之外,即使不是所有苗药都有相关联的现代医学解释,但确实具有一些神奇的疗效。杜江有多年深入苗寨搜集药方的经验,说起苗药之灵,依然惊叹不已。 杜江举例,如对颈椎断裂错位,一般的情况可能造成瘫痪,即使治疗也必须花很长时间还不一定有效。而他的调查中,有患者经过苗药的方法,很快就能站起甚至下地干活。又如带状疱疹,西医一般需要几个月治疗,中医至少也需要一个多月,而用苗药,只需要简单擦擦,三天就不痛不痒,一个星期全部就好,所花费用不超过一块钱。 苗药的神奇还在于同样的药材经过不一样的用药方式,甚至从“毒药”变“补药”。杜江说,比如说商陆,中医认为该药有毒性,食用之后会腹泻。而苗药通过不一样的使用,使用的药材部分不一样,甚至有补药之功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