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福建频道消息:每年农历七夕,一年一度的樟湖蛇崇拜民俗活动又如期举办了。 着古装的游蛇队伍。林文珍 摄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闽江上游有一座千年古镇—樟湖,该镇距市区仅60公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中曰:“闽,东南越,蛇种。”说明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福建的土著人、闽越人都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又传此地多有水患,一道士为解一方百姓平安,便化身为蛇向王母娘娘求救,而后方圆上百里的百姓始得安居乐业。由此,蛇在该地作为她们崇拜的图腾从古到今一直备受推崇,并于2005年被收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只好斗的眼镜王蛇正在展开决斗姿势。林文珍 摄 可以说,在古老的崇尚蛇文化的闽越遗风中,惟有闽江流域的樟湖镇最具代表性,一系列的崇蛇活动—游蛇节、赛蛇灯等,既古朴,又富有民俗文化内涵。 浩浩荡荡的游蛇队伍所到之处,热闹空前。林文珍 摄 据悉,在古镇,由于人们一直将蛇当成神来供奉,因而至今能见到明朝时期建造的蛇王庙,并尙存有百年历史的蓄蛇瓷瓮。明代文学家谢肈制《长溪锁谈》中写到:“福建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樟湖—当地方言),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蛇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如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全镇要举行盛大的“游蛇节”活动。这一天,天刚放亮,人们已在蛇王庙前排起了长队,伴随着鼓声、锣声和号声,以及各项民间文化表演,浩浩荡荡的人流在五彩旗幡的召唤下向前移动着,夹在队伍中的几十上百号人各持着大小不一的蛇,有的绕在胸前,有的缠在手臂上,还有的紧围在项间,更有甚者则频频与蛇亲吻,并不时地变换着姿势表演一番。上千人的游行队伍,沿大街小巷时走时停缓缓而行,以此来祈求来年的一帆风顺、事业有成。 两位胆大的游客把蛇盘于项颈。林文珍 摄 晌午过后,游蛇结束,人们便在闽江边上的蛇王庙前,将蛇放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由于樟湖人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过去那种为举办“游蛇节”活动而上山大量抓捕蛇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蛇到蛇养殖场购买,游蛇结束后将其放回自然;大蛇,一般为蟒蛇,则向当地动物园借租,使用后归还。事实上,一直将蛇视为“小龙”的樟湖人,从来就不会去捕杀蛇,更是忌食蛇肉,甚至遇蛇时还要主动为其让路。倘若蛇爬入房内,主人便会摆上香纸蜡烛诚心供奉,然后用扫帚将其小心引出室外。由此充分体现了樟湖人对蛇这一吉祥物的深厚感情。(通讯员 蔡亿锋 林美珍 编辑 陈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