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新化是苗瑶民族之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湖南日报》 段云行 杨亲福 参加讨论

    
    图片来自百度。
    本世纪来,北京师范大学及娄底地方学者的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越来越支持一个基本判断:古梅山地区是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世居地之一。而蚩尤的后裔,则孕育了苗族、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古梅山核心地区新化,是苗瑶民族发祥之地,是苗瑶民族之根。
    这种判断,也为世界各地的人类学研究所证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欧洲、日本的学者就为证明这种判断,多次深入梅山腹地的新化溯本探源。
    代代相传的苗瑶记忆
    古梅山地区覆盖资江流域现新化四周的数万平方公里土地。蚩尤部落被黄帝打败后,一部分在中原被同化,一部分被驱赶到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成为“东夷”,一部分逃回古梅山大地,后成为“梅山蛮”。梅山蛮中,很大部分世居深山,不服徭役,中原汉人称其为“莫徭”,演化成为瑶族,并分化出苗族、畲族,因此,可以看出苗瑶民族出自梅山,远溯蚩尤。
    因梅山地区不服王化,常年战乱,时有朝廷大军压境,一些苗瑶民族同胞先后离开梅山故乡,向西南地区并通过西南地区向东南亚和国外迁徙,但不管走到哪里,忘不了梅山之根。
    1980年代后期,法国巴黎大学华南人类研究所和法国远东学院的学者在法国一支东南亚移民后裔中发现了《又到梅山三十六峒游念》的手抄本,内容主要讲述瑶人死后灵魂需回梅山认祖归宗。日本学者在泰国瑶族的亡灵超度仪式中也发现了《游梅山书》,同样有“梅山三十六峒”和“梅山十殿”的记载。现代广西瑶族同胞在祭祀亡灵的仪典上,还要悬挂绘有众多神像和人物的《梅山图》,广西瑶胞为死者吟唱的《开坛书》这样泣述死者灵魂千里寻找梅山故园的怅惘:“一魂踏上梅山界,二魂踏上奈何桥,脚踏梅山深深全,不见师父心里休。”
    作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学者为研究苗族瑶族迁徙,1996年曾到新化的水车镇“田野调查”,说起那位“新化通”的德国学者,时隔18年,当时的水车区委书记何一波还记忆犹新。
    四处可见的苗瑶印迹
    新化苗瑶之根的印迹,留在苗瑶同胞的记忆里,也留在今天新化的土地上。今天的新化居民中,除了扶、苏等梅山土著姓氏外,其他各姓中,还有多少是从苗瑶民族汉化改姓而来,亦是历史之谜。作为汉族地区,新化山区至今的生活习俗,从干栏板屋、吊脚楼到打糍粑,却都与苗瑶同胞别无二致。
    北宋熙宁五年即1072年新化建县后,汉人大量迁入,新化由梅山峒蛮之地逐步成为各族同胞融合聚居之所,直到清代,瑶民尚存。道光《新化县志·丛录》有语:“相传邑在宋初有生户、熟户,生户者邑西笋牙诸山峒瑶也,熟户者内地民也。民避税,多以田寄瑶。”文中的“邑西笋牙诸山”,是湘中西部的雪峰山脉东麓群山。“多以田寄瑶”,表明“内地民”与“峒瑶”和谐相处,甚至将田亩登记在峒瑶名下以避赋税。
    新化县的山山岭岭,到处有瑶人居处过。奉家镇大桥村的花溪岗,有个瑶人寨,至今残存着48个石头屋遗址。奉家镇双林村有杩树界瑶人屋场遗址、沙坪里瑶人屋场遗址,还有一座名叫瑶人界的大山。在奉家镇长茅界的一个山窝里,有一座保存着墙体的石头屋,屋内遗存着饭碗,旁边有一石臼,八个角。当地老人听说这些瑶人后来去了隆回的虎形山。
    坐落在毛坪村境内的乱山坪林场,海拔1000米至1200米,现有成林杉树7200亩。当地村民余助坤介绍,乱山坪曾是瑶民的繁华山寨,有多个纺纱织布坊,因为瑶民晾纱而叫晾纱坪,瑶民迁走后,以讹传讹,成了乱山坪。
    多民族融合的湖湘名区
    同治11年《新化县志》记载:“新化瑶民于明末迁徙殆尽”。1953年的新化县人口普查,没有土著瑶人。那么,新化县曾经无处不在的瑶人哪里去了呢?答案是融合与迁徙,融合是主流。
    融合与同化不同,是在平等前提下汉族和瑶族合二为一。以奉家山为例,无山不有的瑶人遗址,证明奉家山是瑶民故园。今天的奉家山,奉姓占整个奉家镇人口一半以上。因此,有梅山文化研究学者大胆提出了“奉姓人就是瑶人”的观点。从奉氏族谱分析,应该是奉姓人与瑶民合二为一,来源有二:一是下团村清代《奉氏四修族谱》所说的避秦迁此的奉吉之后,如果真是避秦而来,那么山居上千年后,有可能也成为“峒蛮”一部分,早融徭籍;二是奉朝瑞之后。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梅山地区“徭獠扰攘,南蛮猖獗,屡征弗克”。九月,朝廷派高皇城与奉朝瑞率军队征讨,从冬十一月至次年夏,大小六十余战,辰、沅、武、靖三十六峒,莫不畏威怀德,诱化降服,德以顺化,其乱始平。事后,高皇城回京复命,奉朝瑞等就地驻防,更受命子承父袭,永振南藩,从此,奉朝瑞的军队及子孙便在今天溆浦县江东镇,新化县奉家镇坪下村、水车镇锡溪村等地世居下来。由于 “畏威怀德”,也不排除部分战败瑶民为保护子孙,被迫随征服者奉朝瑞之姓。
    可以断言:奉朝瑞的后人与当地瑶人和苗人等融合为一体,共同创造了紫鹊界等地灿烂的农耕文明。关于这点,也可以从奉氏后来的口述历史得到应证,奉姓历代没有与少数民族发生冲突的传说。
    除了融合外,瑶民的消失,还应该有迁徙。迁徙是战争的结果,是生存空间争夺的结果。1193年宋廷征南之战后,部分不愿屈服的瑶民沿雪峰山脉毫无目的前行,哪里易守难攻,较为安全,就在那个山地里安家。有的迁徙到湘西,有的迁徙到了西南,还有的流落到了海外,也有部分一直生活到近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人口普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新化还有少数瑶人,他们居住在新化西部偏僻的长茅界大山、百牛塘大山中。后来才陆续迁徙到溆浦县中都乡庄坪村或隆回县虎形山一带,汇集于那里的瑶族聚居区。
    但是,尽管经过了上千年的迁徙,瑶、苗同胞们不忘故乡,他们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梅山却成了世代相传的梦回之地,“梅山三十六峒”,成了他们难忘的故土深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