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人民政协报 李小瑞 参加讨论

    王全书(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
    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大力发展繁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如何传承创新、干事创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了明确细密的措施;刚刚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和中国剧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有关政策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今天我们会聚中原,展望豫剧美好愿景,共商豫剧发展大计,既是对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又体现了全国广大豫剧工作者对崇高历史使命的勇敢担当。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树立大豫剧理念,拓展豫剧发展传播空间
    对当前豫剧的现状,我们是有喜有忧。喜的是:豫剧仍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其从业人数、剧团数量、流布区域在全国名列前茅。30多年来,在涵盖了70个剧种的我国戏剧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中,豫剧演员人数仅次于京昆,远在其他兄弟剧种之上。忧的是:近30年来,随着豫剧观众的老化,豫剧覆盖的地域呈收缩之势,与历史上曾广泛流传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相比,豫剧的生存空间缩小了,豫剧的观众群体减少了。
    我们应以紧迫的危机感和高度的使命感,肩负起传承豫剧、传播豫剧的重任,不断培养新的豫剧观众,大力拓展豫剧的生存空间。豫剧的传播史表明,豫剧既是一个诞生于河南的地方剧种,又是一个早已冲破地域局限、流布覆盖全国众多区域的剧种;豫剧是全国人民的豫剧,绝不仅仅是河南人的豫剧。作为一个豫剧人,一定要牢固树立起“大豫剧”的理念,不管豫剧流传到哪里,都要想方设法让它留得住、唱得响、走得远、传得开,如旺盛的春草“渐行渐远还生”,再现豫剧盛世,再铸豫剧辉煌。
    二、构建大合作机制,提升豫剧传承创新能力
    2011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豫剧节,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豫剧精品剧目;去年还举办了全国豫剧人才培训班;今天又联合举办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豫剧同仁欢聚一堂,共谋豫剧传承发展的大计。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全国豫剧一家亲,全国豫剧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由于各地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不同,因而豫剧在各地流传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多样的神韵,如泰岱清风、燕赵明月、戈壁雪花,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豫剧不论传到哪里,其高亢明亮的艺术特色没有变,质朴率真的美学品格没有变,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没有变。可以说,不论豫剧如何流转,它自始至终都姓“豫”。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全国豫剧只有建立大合作的机制,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发展,才能使豫剧这棵参天大树的根系不断地向深处延伸。
    三、形成大交流格局,推动豫剧走向世界进程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着迅速而深刻地变化,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必须参与到全人类的交流之中,这也意味着它必须接受全球性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豫剧必须以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在这方面,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交流演出;《清风亭上》赴法国、土耳其交流演出;《画皮》赴比利时交流演出;《大祭桩》赴意大利、奥地利交流演出。同时,在“中原文化澳洲行”、“中韩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系列活动中,都活跃着豫剧人的身影,豫剧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后,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不仅要下气力促进全国豫剧院团内部的交流,而且还要让更多的豫剧院团参与到人类文明的交流之中,让更多的豫剧人、豫剧剧目走向世界,在交流中彰显自己,提升自己。
    吕育忠(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近年来,豫剧艺术佳作不断,人才辈出,广大豫剧工作者牢记使命、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豫剧凭借精湛的艺术、精湛的表演在海内外兴起了阵阵豫剧乐潮。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大祭桩》、《画皮》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奥地利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振兴戏曲艺术指明了方向。今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战略高度之深远前所未有,政策法规之细前所未有,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7月29日,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明确了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部署了戏曲传承发展的重点工作和总体要求,对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应该说,戏曲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今年以来,豫剧无论是从院团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都走在了戏曲界的前列,此次在郑州召开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必将进一步促进全国豫剧院团的交流合作,为豫剧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拓展更大的空间。希望广大豫剧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从人民中孕育真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发扬豫剧接地气、重生活的传统,守住根、留住魂,沉下身、静下心,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豫剧艺术的发展、戏曲事业的繁荣、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濮存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意味着文艺真正的改革、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我觉得我们是水暖鸭先知,这个会是响应中央繁荣发展文艺的号召,我们在行动,我们在跟进,这是我们戏曲界开先河的一次盛会。这个会正逢其时,聚集着我们在座的豫剧同行们对于豫剧发展的期望,聚集着我们每个人对戏曲艺术的热爱。
    今天在座的大部分都是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也好,编剧也好,院团管理也好,我们一直在为豫剧的事情操心,为豫剧的发展建言献策,要改革、要繁荣、要发展。关于体制改革也好,关于机制改革也好,关于繁荣发展也好,更多是从上而下的声音,更多的是我们在学习领会,而今天我们从剧团、从基层发出我们的声音,发出我们的回应,发出我们的思考,在全国戏曲界我们率先行动,这是一个重要的、积极的推进。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篇文章,说要提倡野草精神,不能只有一朵鲜花,而要百花齐放。豫剧也是百花丛中的一朵,还有很多从民间、从土地上自由生长的自觉,生命的自觉。就是因为爱,所以一辈子我就干这一件事,我们太多太多的人就是因为热爱才干了一辈子。我们不能只觉得别人比我们有优势,别的文化、别的行当比我们有优越条件。我们一点不自卑,因为热爱是平等的,他热爱我也热爱,他干得好,我应该干得更好。我们今天能够聚在这里,豫剧的精英们都坐在这儿,就是聚集了一种能量。我跟大家伙儿是同行,虽然我是搞话剧的,但是我们都是搞舞台艺术的。舞台艺术永远是有市场的,是有观众的,因为我们跟观众是面对面在一起共度时光,同享艺术创作。我跟大家一样,都是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人,我们能够相通、相知,互相能够成为知音。
    如果我们的体制、机制能够进一步理顺,如习总书记所愿,如我们所盼,就不愁没有精品,不愁没有人才,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文化在一个地方,包括在我们国家整个社会进步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文化和经济一样重要。经济你没干好,没钱了,慌了。文化要没干好,好像不伤着什么人,但是文化弄没了,多少年缓不过来。文化的枯萎、荒芜是极其可怕的。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够滋养人的心灵,让人向美、向善、向真、向情。
    习总书记在讲话里说,要举精神旗帜,要立精神支柱,要建精神家园。这个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安定、繁荣、昌盛,维系民族统一的大事情。所以文化不是小事,我们干的就是这件大事。一个剧团、一个剧院,我们担负着滋养社会的功能,让这个社会的品质、品行、性格特别美,所以我们干的是一个极其神圣的事业。
    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要尊重艺术。同时,作为行业人,我们要有自己的责任感,见贤思齐,把我们的行当弄得更美,把唱腔弄得更美,把表演弄得更精彩,要让观众被我们吸引得离不开。我特别喜欢宋代一个禅师的词,最后两句是“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说太阳不是因为你敲钟就升起,月亮挂在天上不是照路的,是它自身的自然规律。我们对于豫剧、对于舞台、对于艺术、对于观众的热爱是本能的。所以说我们要修行自己,让自己的艺术值得人看,值得人赏,值得人品,把自己的玩意儿,把自己的活儿给弄好,弄得自己能看得起自己,不能一道腔一演好几年,还应该有一定的现代艺术学养,在审美上不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我们学戏的时候,我们要拿住观众、拿住剧场、拿住舞台,要有和当下观众发生台上台下交流的那种能力。只有好好学习,在自己行当中自我修养,我们才有自信。我们可以向政府伸手,因为文艺是公益事业,文艺是为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服务的。但是你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伸手就有点不自信了。政府买单、市场买单、同行买单、专家买单,我们要值得人家买单,我跟大伙儿一块加油!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会,我想跟大家交流两点:第一,首先是要祝贺,祝贺全国豫剧界的这一次大聚会;第二,谈一点期待,期待我们豫剧事业积极健康的新发展。
    第一点,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是一次非常令人瞩目的戏曲界的盛会,是全国豫剧界大家庭的一次大聚会。我想这可能不只是河南豫剧界的首次,恐怕在我们全国以某一个剧种工作交流今后发展为主题,如此规模的剧种会议恐怕也是第一次,真是很了不起。中国剧协10年前跟西部五省区以秦腔这个剧种为代表组织了一些相关的活动。大家都知道,秦腔的覆盖面也是非常广的,但是它叫西部五省区,秦腔主要流传在这五个省区。我记得以前搞一些评奖时,跨3个省份以上就说全国,豫剧有13个省份,包括台湾,那它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全国性的一个大剧种,影响真是非常大。今天高朋满座,少长咸集,可喜可贺,所以很振奋,感觉我们的戏剧像豫剧这样红火,我们全国的戏剧形势将来会比现在的局面更好。
    第二点,就是期待,期待豫剧事业积极健康的新发展。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戏曲的发展不可能像话剧,像其他外来的舞台艺术那样,它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是几百年、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我们所说的发展是这个基础上的发展,所以它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舞台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同时也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和未来。现在党和国家重视戏曲艺术,就因为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佳肴。我记得南非总统曼德拉有一句话,如果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交流,触动的是他的思维;如果用一个人的母语和他交流,触动的是他的心灵。这就是我们豫剧的魅力,这就是我们戏曲的魅力。戏曲发展繁荣的关键是出人出戏,所以说怎么培养人、怎么创作作品,就要以这个为起点往前走。
    杨丽萍(河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今天,我们举办的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应该说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豫剧事业发展的一个创举,也是豫剧界几十年来的一个盛会,更是贯彻落实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刚刚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一次最响亮的回应。豫剧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原大地,具有浓郁深厚的地域色彩,同时它又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族艺术。我们做过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有18个省180多个国办的豫剧院团;2011年,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又做过一次统计,现在还有包括台湾在内的11个地区有豫剧团,河南境内有107个国有院团,其他的12个省区有54个国有院团。
    豫剧在长江以北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海内外的华人当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几年来,豫剧《程婴救孤》有意大利文版、有法文版、有英文版。河南豫剧的足迹走遍了五大洲,登上了百老汇舞台。豫剧包括剧目,包括人才,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到来,随着各种艺术门类的不断繁荣发展,豫剧艺术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共同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豫剧作为地方戏剧,确实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其他10个省份的院团长,还有50位县级的院团长。我想,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要思考在流行音乐、音乐剧、电视剧、电影各种艺术样式纷纷繁荣发展的今天,民族艺术、豫剧艺术的发展如何定位?发展方向如何确定?豫剧艺术如何走进学校校园?如何走进城市?如何走进青年?如何走向艺术的最高殿堂?还有我们的艺术大师如何再造?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就没有艺术的高峰,就没有艺术的制高点。所以,这些问题对文化厅来讲,对我们当前这支队伍来讲,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问题。我们决心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和我们的团队一起努力,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使豫剧事业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得到更好的传承、更好的发展!
    我们希望今天到会的同志们多提建议,比如说建立网站,建立全国豫剧院团联谊会等等;同时希望院团团长们,包括来自基层、来自民营院团的团长们,对今后豫剧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河南是豫剧艺术的娘家,河南豫剧院是全国豫剧表演团体的朋友,河南豫剧院今后要加强与兄弟院团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艺术取得新的进步。我想,有全国豫剧人的共同努力,豫剧艺术一定会花开满园、硕果满枝。
    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是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三是探讨研究如何坚守住我们的阵地,守住我们的家园,如何去传承、发展、振兴、繁荣我们的豫剧事业。鼓舞我们豫剧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我们豫剧遍布全国11个省市和台湾地区,共有161个豫剧院团,1000多个民营剧团,号称十万大军(民营)。在座的外省市各位院团长、专家、艺术家及代表,包括台湾豫剧院的同仁们,期盼你们常回来看看,河南是你们的根,豫剧是你们的家,亲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曾9次到台湾演出,并多次与台湾豫剧院团合作,每排一台戏,台湾豫剧院的同仁们都要上百遍的学说河南话、学唱豫剧腔,精神感人。他们在宝岛坚守了50余年,曾60余次出国演出。新疆豫剧团、山东聊城豫剧团、菏泽豫剧团、河北邯郸豫剧团,还有很多豫剧团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多次为中央领导演出。这次还有50个县级剧团和6个民营剧团的代表,他们常年坚持在基层演出,扎根人民,每年演出二三百场,以村为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河南豫剧院于2013年7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是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中唯一保留和批准成立的事业编制国有文艺院团。河南豫剧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在整体接收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二是举办了全国豫剧高级人才培训班,邀请尚长荣、马金凤、黄再敏、薛殿杰、谢伯梁等戏曲大家和省内名家30余人授课。三是与央视戏曲频道联合举办《金玉满堂》节目,来自6个省市、20多个院团近百名青年演员参加。四是《程婴救孤》先后到英国、意大利、法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五是我们先后10多次派河南豫剧院的主创人员到台湾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六是近10年来,河南豫剧院团荣获了多项国家大奖,如《香魂女》、《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焦裕禄》、《村官李天成》、《清风亭上》、《苏武牧羊》等。
    我认为豫剧院团的广大演职员工要做好三种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观众的贴心人,做德艺双馨的豫剧人。通过这次工作交流会,我们一定要在中国豫剧的舞台上,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们中华戏曲的振兴和发展再立新功。
    乐旸(新疆石河子市副市长):
    我来自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兵团一共有三个豫剧团。我们石河子1979年就成立了豫剧团。我们这个豫剧团走过了这么多年的历程,发展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这个城市到现在为止,它的税收还比较少,经济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对我们文化工作的投入应该说也是不足的。我们豫剧团到目前为止第一批豫剧人也都是中年,中年骨干力量还不错。但是目前人才也存在危机,青年演员应该说有点儿青黄不接,70人现在实有人员是50人。我们最近也在做“十三五”规划,建大剧院和文化中心,这样我们豫剧团的设备、排练场地、演出场所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投资不少于15亿元,已经列入了计划,从明年开始就启动了。同时也委托我们河南豫剧院,我们的家乡人帮我们招一些年轻的学员,我们也可以有灵活的机制,也比较好带领,吸引一些年轻人来投身到这个工作之中。
    我们这个豫剧团虽然只有50多人,但是常年活跃在舞台上,深受群众喜爱。我们现在正在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因为石河子这个地方老百姓很多说的都是河南话,豫剧很有群众基础的。在我五年前还在当监察局长、纪委副书记的时候,我们每年都排一台豫剧廉政晚会,下去巡回演出,我还带他们到一师、二师、阿克苏、普尔乐去慰问演出,我们豫剧团廉政节目到哪儿都非常受欢迎。他们自己的小分队也经常深入到连队,深入到团场去演出,深受街道社区群众的欢迎,我们的老百姓很喜欢他们,应该说也享受到了这种公共文化服务。虽然说条件还很艰苦,但是我们的豫剧人艰苦奋斗,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以全国道德模范梅莲的事迹为原型排的《天山雪莲》获得了兵团的五个一工程奖,还有国家的一系列奖。之前我们参加黄河豫剧节排的一台大戏《我的娘,我的根》回河南巡回演出,也是告诉我们家乡的亲人,我们河南的这10万青年到新疆去做了些什么,我们向家乡要汇报些什么,我们的心应该说一直离不开家乡,我们的根既在兵团在天山,也在河南。
    苗文华(河北省邯郸市东风剧团团长):
    近几年来豫剧的保护和振兴工作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我们对于当前豫剧的传承发展还要有更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要看到还有许多剧团在困境中发展,在艰难中挺进,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加大相互扶持力度,促进豫剧在新的时代焕发蓬勃的生机活力。
    其一,培养人才是振兴豫剧的关键。在当今时代,传统豫剧的生存发展土壤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豫剧主要依靠老一辈艺人传承,年轻一代喜欢和掌握这种艺术形式的人数急剧下降,剧种不同程度存在“人在艺存、人亡艺绝”的濒危现象。振兴豫剧,关键是抓好引才、育才和用才。其二,传承是戏曲团体发展的源头。东风剧团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豫剧桑派的申报单位和传承基地,为了更好的传承深受观众喜爱的桑派艺术,我们先后将桑派经典剧目《桃花庵》、《打金枝》拍摄成戏曲电影,又挖掘、整理和录制了《红楼梦》、《白莲花》、《红珊瑚》、《李双双》等几十个唱段,培养了一批豫剧桑派传人。其三,创新是戏曲团体发展的方向。戏曲艺术不仅应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应该尊重观众、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体现时代特色和现代科学技术。其四,剧目创作是振兴豫剧的命脉。东风剧团在现有几十个演出剧目基础上,又把创排《宋庆龄》、《白莲花》、《虎符》列入工作日程,大胆创新,努力创作和生产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
    振兴豫剧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公益性事业。振兴豫剧是件大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振兴豫剧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离不开豫剧界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多方鼎力、多方汇力的支持。我们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把豫剧传统戏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留住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豫剧发展建设,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章兰(山东省聊城市豫剧院院长):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后,点亮了戏曲人的心灯,让戏曲人有了奔头,心热了更有干劲了。河南是戏曲大省,豫剧更是强势剧种,乃至在全国也是具有影响的剧种之一。但面对观众流失的严峻局面,豫剧要发展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生气”、“出灵气”。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心思想为方向,常年扎根基层送戏下乡,每年演出300余场,足迹遍及晋、冀、鲁、豫、陕、甘。唱过长江,唱进了中南海,唱到了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我们演出的剧目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适应广大群众的欣赏口味,所以每到一地都深受观众欢迎。在演出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戏曲艺术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创新,既有内容创新,也有形式创新。为此我们始终把艺术精品创作作为立团之本,平均每两年排演一部新戏。
    剧团演出是一个集体项目,单靠一个名角是不够的。俗话说:人以戏兴,戏以人传。剧目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一直重视剧团的集聚效应,听取大家的意见,甘为人梯,创造机会让年轻演员挑大梁,鼓励青年演员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于我们豫剧院成绩显著,各级领导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市财政投入2800多万元为我们建设了容纳800名观众的剧场,彻底解决了排练演出无场地的问题,为剧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国家对戏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感到温馨,更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振兴戏曲,促进豫剧繁荣发展使命和责任。我从事戏曲豫剧事业50多年,豫剧是我毕生钟爱、勤恳耕耘的事业。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作为戏曲人,深知大好形势的今天所担负的使命。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方针原则,整理出豫剧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舞台不断创新,为人民创作更好的精品剧目。
    赵鹏(西安市豫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全国戏曲出现不景气的状况,陕西省的豫剧团也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萎缩,观众分流,使豫剧团的生仔遇到很大挑战。由于成才难、收入低、缺乏吸引力,我省戏校已基本不设戏剧班,而原有的人才仍不断地在流失,造成目前艺术人才建设方面是院团面临最大的危机。演职人员艺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行当青黄不接状态日益显现,剧团的艺术创作和演出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在主创人才方面也是严重断代,目前艺术创作人才的匮乏是阻碍戏曲发展的又一大障碍。文化企业具有双属性,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现实中很多时候都是按简单的财务收支比来衡量项目的好坏,算的是经济的小账,没有算社会的大账。此外,剧场对艺术表演团体是必不可缺的场地,这个集生产车间和经营场地为一体的生产基础的缺失,是艺术表演团体生存发展面临的硬伤。
    对于豫剧的发展与思考,我认为,一是制定方针引导豫剧事业发展。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也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地方戏剧也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外省的豫剧院团,有些不被当地政府重视,处境尴尬。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作为戏曲大省、豫剧的发源地,河南省应对全国的豫剧发展起主导作用,河南省豫剧院作为豫剧界航母、领军龙头,应指引全国豫剧界的艺术发展。通过高层呼吁,制定相关扶持外省院团良好政策,关注和帮助外省院团良性发展,创造一定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人力资源、艺术创作等方面给予支持,给外省院团营造有利条件创新发展。
    二是加强艺术交流,河南省的艺术家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艺术发展成果和学术成果,探索了不少豫剧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这给我们深入探讨,共谋豫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大计提供了重要依据。除了艺术交流,还有管理上、经营上的交流,都能取得推动豫剧发展的共识和成果。
    刘永生(河北省沙河市豫剧团团长):
    沙河市党政领导特别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戏曲事业非常支持,征得土地15亩,建起了两座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一座3000平方米的宿舍楼、一座排演厅,还有仓库和伙房。每年沙河市政府为剧团拨款480万元,如打造新戏,再另拨专项款。沙河市党政领导非常关心豫剧团的发展,非常关心演职员的工作和生活,市委书记曲斌曾亲自到剧团调研,为演职员作了“为创建新型的豫剧团而奋斗”的报告。曲书记所讲的四个方面,每个演职员都牢记在心:珍惜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做扎根田野的文艺工作者、争当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探索创立豫剧新北派艺术。市委常委、副市长赵素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自琪经常去剧团了解情况,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赵副市长自费给戏校孩子们每人买一身棉衣,自费看望生病的演员。文化局长樊渠金更是把剧团工作放在心上,经常吃住在剧团,指导、解决剧团这样那样的问题。领导的关爱,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演职人员,大家都树立了扎根沙河干好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沙河市豫剧团在两个月里排演了《铡美案》、《宇宙锋》等五台大戏,目前沙河市豫剧团可以演16台戏和2台折子戏。
    戏曲在沙河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240多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积极地、强烈地要求我们去演戏。我们走机关,去学校,上矿山,下山村,目前已演出180多场。沙河市240多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是山村,那里的人民特别喜欢豫剧,我们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甚至张灯结彩,贴标语欢迎我们。乡亲们的期盼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戏曲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并没有衰败,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按艺术的规律把戏演好,能不能放下架子为百姓服务好。
    沙河市豫剧团决心抓好两手,一手是为人民多演戏、演好戏,一手是抓好新戏创作,以提高演职员的艺术水平,以此扩大剧团的影响力。我们一定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立足农村,扎根沙河,把豫剧传承发展下去,让豫剧在燕赵大地上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刘景亮(河南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戏曲普查到80年代第二次普查,剧种整整少了100多个,戏曲剧种大量流失,很多剧种虽然还在,但是已经濒临灭亡,所以很多剧种都成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对象。豫剧目前虽然状态很好,但仍然也面临着很多危机,市场在萎缩、观众在减少、演员青黄不接、行当的流失、地方大戏的缩减,说明我们的戏曲表现力在减弱,以前可以排演很多征战戏、朝代戏,如今只能演生活小戏。这些面临的困难和生存危机都亟须我们去克服。
    第一,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个性是一个剧种存在的生命,现在很多剧团都在忙着创作新剧目,对传统经典剧目的投入越来越少。让传统“活起来”,这就必须要打造经典传统剧目,如若有几十出代表性的豫剧传统剧目“活”在社会生活中,活在百姓心中,那么我们这个戏曲就“活”了。不要一味想着颠覆经典,要更多地关注对于优秀传统的继承与保护。第二,要把立足点放在创作贴近时代、贴近民众的新剧目,两条腿发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要注重创作最能反映时代特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剧目,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现代戏。第三,要改善戏曲生产方式,建立一种平等的排演关系。目前戏曲创作和音乐设计以导演为中心,这种生产方式把最应该有个性的艺术生产变成了工业化的车间组装。我个人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应加以改善,尊重演员,引导、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同时,演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有味道”,拿到剧本要好好研究琢磨,情感发自演员的内心,才能感动观众。第四,要提升观众意识,尊重观众。戏曲关键的要素一是演员,二是观众,因此在戏曲生产当中必须要将两者结合加以审视,作为创作者,要了解、熟悉、尊重观众,尊重观众的审美趣味,排演的剧目才会真正进入观众的审美心灵,那么戏曲的春天一定会来到,豫剧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文/李小瑞图/王信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