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9日讯( 记者 魏金金 )“在产业链拓展方面,特色文化产业开发要坚持把握两个方向的问题,首先是竖向拓展,涉及到设计研发、市场销售等环节;其次,在横向拓展方面,要在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节庆会展的同时,理性探索尝试影视、动漫、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近日,在由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单位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第五、六期研修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类)培训期间,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锋这样谈到。 齐勇锋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了解,各地政府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争先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谋取地域文化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可以说,类似这样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已在全国遍地开花。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各地都持有很高的积极性,但仍旧存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创新方式有限等瓶颈性问题,使得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处于不同程度的粗糙发展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类似横店这样的全产业链性的“精品效应”已经产生,但也只是区域性的发展特例。可以说,区域性文化产业的科学布局与集聚性发展,依然是我国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现场,齐勇锋首先强调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城市重要性,并进一步阐明特色化、多元化、多样化对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意义。 齐勇锋谈到,鉴于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不可逆、唯一性,以及稀缺性,工业化时代,这些文化草根产业尤其脆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更需要以本土资源为出发点,加强保护特色文化资源,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形成各地特色化、差异化的区域发展道路,规避同质化竞争,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化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拉动内需。 就草根文化产业开发这一问题,齐勇锋现场表示,针对文化资源类型和开发转换模式,我们需要依托优势资源,根据资源特点,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传播与生产,推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生态文化化发展,“文化建设必须以本土资源为出发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否则,创新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并现场总结以下三种类型的开发模式:第一,类似不可以移动的文化遗产这样的在地资源,要在保护其稀缺性的同时,选择适合它的保护性方式进行有效开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第二,对于戏剧曲艺,秧歌,工艺等可移动性的在场资源,要坚持保护开发与产业化开发并重的原则,发展文艺产业与工艺美术产业;第三,诸如文学、传说、地方性民谣等可移动的在线资源,也要坚持产业化开发和创意转换,发展影视、动漫、文艺演出或是其他节庆类活动。 与此同时,在产业链拓展方面,齐勇锋现场对参训学员强调,要坚持把握两个方向的问题,首先是竖向拓展,涉及到包括设计研发、市场销售等环节,其次,在横向拓展方面,要在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节庆会展的同时,理性探索尝试影视、动漫、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在把握两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意转换、现代转换、科技转换、时尚转换、传媒转换、集成转换的多种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