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乙未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自信而成熟,在世界文化画卷上泼墨挥洒,精彩纷呈。 从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美国书展、入驻米兰世博园,到孔子学院开遍世界、中国电影世界获奖、各大时装周劲刮“中国风”……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和谐交融,成为拉近人民心灵的纽带。 厚重精深 泼墨世界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这一年,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如火如荼。 春节伊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用中文写下“家和万事兴”表达对中国人民的祝福;英国威廉王子在特别制作的视频中用汉语向中国人民拜年;澳大利亚时任总理阿博特携家人赴悉尼唐人街给当地华人恭贺新禧…… 与此同时,纽约帝国大厦、悉尼歌剧院、迪拜帆船酒店、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纷纷亮灯;美国芝加哥市政府希望把“欢乐春节”活动打造成北美地区最大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大型春节焰火晚会“和美中华”首次在美国举办…… 春节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认可,也是中国文化与全球多彩文化和谐共生的最好例证。 读书是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2月,中国作为主宾国首次参加明斯克国际书展,400平方米超大展区为明斯克书展史上之最。在古代雕版印刷现场操作表演台前,白俄罗斯民众排起长队,领取现场拓印的《四美图》。5月,纽约哈德逊河畔,中国主宾国活动成为美国书展创办以来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浓郁书香让人们近距离感知中国,美国书展烙上醒目“中国印”。 中国文化“走出去”,米兰世博会上的表现堪称惊艳。在长达半年的展期内,形似田野麦浪的中国国家馆,跻身最受欢迎的三大场馆之一,成为意大利人眼中“世博精神的完美阐释”。其承载的包括食文化、茶艺、刺绣、舞蹈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诸多中国文化元素,吸引逾300万游客参观。 英国威廉王子3月访华期间,用毛笔为“小羊肖恩”雕塑点睛,启动中英文化交流年英国文化季。8月,包括舞蹈作品《重之五》、魔幻无声戏剧《龙》在内的中国文化节目亮相苏格兰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好评如潮。 在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的赫尔辛基艺术节上,约600位中国艺术家赴芬兰表演,涉及京剧、昆曲、民乐、交响乐、芭蕾舞、现代舞、杂技、电影、水墨画、器物设计等多个门类,还有太极教学、美食品尝、风筝展示等活动,将北欧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中国文化展示活动带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文化的规模其实相当于整个欧洲文化,”赫尔辛基艺术节总导演埃里克·瑟德布卢姆赞赏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他这样评价这些来自中国的展示:“每当你开启一扇门,背后又会有另一扇门,每天如此。” 心灵共鸣 点染民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这一年,中外民间文化交流乘势而上,“民亲”指数不断攀升。 影视是各国民众彼此了解、相互交流的重要文化手段之一。在戛纳电影节,侯孝贤凭借《刺客聂隐娘》摘取最佳导演奖,诗化的影像跨越了东西文化间的沟壑。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全球热映,中外观众通过电影了解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普通人的生命变迁与情感体悟。 即将于2016年1月1日上映的《神探夏洛克》电影版特别回馈庞大的中国粉丝团,在贯穿全片的秘密线索中,专为中国观众特设了“福利”线索,让懂中文的观众在破解中获得乐趣。 2011年,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中国影视剧走进非洲开启了大门,让坦桑尼亚观众感叹“不同国度的人们,有着同样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今年9月,“2015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在肯尼亚启动,一批中国当代题材的优秀影视剧陆续与非洲观众见面,译制语种包括英语、法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约鲁巴语等7个语种,覆盖更多非洲国家。 “随着中肯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电视剧和电影在肯尼亚广受欢迎。这些影视剧成为显著的文化力量,促进了中肯两国关系的发展。”肯尼亚体育、文化、艺术部长哈桑·瓦里奥说。 世界时尚舞台,中国元素不可或缺,甚至引领潮流。6月,“中国风”压轴米兰男装周,“上久楷”宋锦面料、中国宫廷服饰纹样、唐卡艺术等中国元素脱颖而出,与国际化的时尚表达相融合。9月,“时尚深圳”亮相纽约时装周,伦敦T台华人设计师力量日趋壮大。 文化共鸣,是联结人民的心灵纽带。 9月,程派传人、当代京剧艺术代表人物张火丁在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出演全本京剧《锁麟囊》和《白蛇传》,场场爆满并在北美掀起一股京剧热潮。《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给予大篇幅报道。“个性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引发对“张火丁现象”的讨论,为在民间层面开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艺术无国界。这个夏天,旋律优美的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唱响欧洲大陆,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罗马、米兰四地舞台,以西方观众熟悉的歌剧形式,阐释中国文化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与文化内涵。首场演出结束时,800多名现场观众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在津巴布韦,以“华人搭台、当地人唱戏”模式打造的非洲版“星光大道”走进寻常百姓家。20岁的丹泽尔·马雄加尼卡摘得“2015梦想秀”桂冠,并获得赴华演出机会。“中国之行让我梦想成真,但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个开始,我想报考音乐院校,成为一名出色的录音师,也许将来会去中国深造。” 互学互鉴 勾勒未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这一年,中外文化互学互鉴,交相助益。 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让中国文化与世界亲密接触。以语言为媒、文化为桥,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开展人文交流的响亮品牌。 迄今,中国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就读学员总数达190万人。仅在英国一个国家,就有近30家孔子学院提供110多门相关课程。 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罗梅君说,该院很多学员对学习汉语充满热情,迫切希望了解中国,“有一名学员甚至每次开车70公里来上课”。 一些外国人更担当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哈比巴拉在中国留学,毕业后将中医药带回家乡巴勒斯坦悬壶济世。巴西耄耋老人塔瓦雷斯孜孜不倦研究中国,撰写关于中国的8本书和500多篇文章,做了数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让众多巴西人认识中国、走近中国。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英国BBC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纪录片在中英两国引发广泛讨论,反映出中英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更多有识之士并没有被差异所羁绊,相反,他们看到了对方的优点,并开始思考如何向对方学习。 博亨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罗格说:“这部系列纪录片播完后,我们会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我确信中国老师们也会这么做。”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展望2016,有理由相信,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中国文化一定能够以更加自信、成熟的姿态活跃在世界舞台,在交流互鉴中勾画出合作共赢的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