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关于湖南城步苗族习俗的调查与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原创 雷学业 参加讨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苗族曾被迫多次迁徒,少聚落,多分散,因交通条件限制,彼此少有往来,因此在生活习俗上互相之间既保持了共同的特征,又形成了许多差异。湖南城步苗族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互相吸收,互相潜移默化,致使各地习俗大有不同,东西之间、南北之间习俗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区域,古今习俗有变,传统习俗流失多,外来习俗影响多,汉族习俗和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习俗相互影响,互相碰撞,互生共存,融汇发展。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是一个有30多万人口24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家庭,城步历史悠久,建县于1504年,自治县成立于1956年,民族习俗丰富多彩,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形成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习俗,按范畴可分为三大块,即物质生活习俗、社会生活习俗和精神生活习俗。物质生活习俗分为生产习俗、工商业习俗、生活习俗;社会生活习俗分为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人生礼俗;精神生活习俗包括游艺民俗和民俗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步的民族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陈旧落后的习俗已被淘汰,部分繁琐复杂的习俗得到改良,较多优秀适用的习俗得到传承弘扬。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城步苗族地区民族习俗保存现状,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本人先后深入全县14个乡镇进行考察调研,对现存民族习俗进行考察,经过走访、座谈和现场考察调研,查询当地蝶谱资料和口碑材料,以及结合本人五十余年苗族生活历史,初步掌握了该县现存的民俗风情。现将本人的调查结果和保护发展建议汇报如下:
    一、目前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
    城步分别与湖南武冈、新宁、绥宁、通道和广西龙胜、资源等县接壤。解放前交通和信息极为闭塞,经济发展滞后,人稀地广,苗汉侗瑶各族同胞与外界交往不多,因而民风淳朴,民俗浓郁,民情习俗几乎上百年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很大,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播电视通信等信息发展更快,外面世界的精彩习俗纷纷传入,与本地习俗交融发展。而当地一些与当代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习俗则先后被淘汰、遗弃,从而逐步失传。
    如城步原“五峒”地区即现在的丹口、长安营、五团、汀坪、白毛坪、兰蓉等地,原来播种杂粮流行一种“伙耕”习俗,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农业生产习俗。秋收过后,山区苗胞要把畲土翻转过来,第二年开春,再烧畲开荒,挖土播种六谷、包谷、蜀粟等作物。由于畲土宽,自家劳力又少,必须请寨子里的人帮忙,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三五十人,手拿锄头,从山脚并排向上挖。这一天,主人家还要请来1—2名“歌仙”,在挖土队伍前面边打锣边唱山歌,谁落后或掉队,“歌仙”就在谁面前敲锣唱歌,鼓劲加油,催其跟上,苗族人将这种集体耕作的方式叫做“伙耕”。在深山老林里,虎豹豺狼野猪时常出没,“背人”(伤人)现象经常发生,为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苗胞们想出了“伙耕”的法子,族人或寨人今日帮你家,明日帮他家,人多力量大,打锣唱歌吓跑野兽,也驱除寂寞,既提高了人身安全感,也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时至今日,劳动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村民普遍以稻作为主,烧畲种土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流行上千年的“伙耕”习俗已经消失。
    另外,在边城步苗族村寨传承上千年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指腹为婚”、“扁旦亲”等婚姻习俗,现在不再流行,被“婚姻自主,恋爱自由”这种新的科学的婚姻观所取代。
    在城步苗乡,同时失传的劳动习俗还有“爱牛”习俗、“爱狗”习俗、苗绣、挑花、蜡染、土靛染布、银饰加工、油榨榨油、土纸生产、埋款结盟、放排、挑盐、杀青等等,即将面临失传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生活民俗则有佩戴银饰习俗、赠送妆奁习俗、哭嫁哭丧习俗、抬轿习俗等等。另外,“梅山猎俗”中“请梅山神”和“围山打猎,见者有份”的习俗目前也难觅踪影。
    二、目前仍在城步民间流传的传统民俗
    苗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民俗,它们是苗族人民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城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西岩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兰蓉乡现存的瓦罐窑遗址等,都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城步先民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苗族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丰富灿烂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在该县苗汉侗瑶各族群众中流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居住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劳动工商习俗、年岁时节习俗、宗教祭祀习俗、礼仪禁忌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等等。
    (一)当前仍在城步民间流传的生产生活习俗:
    城步苗族作为“九黎三苗”的后裔,历来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事又以种植水稻为主,以种红薯、玉米、荞子、糁子、蔬菜、瓜果为辅,北部地区的西岩等地还种麦子、油菜、花生,东部和南部的兰蓉、白毛坪、丹口、汀坪等地苗胞耕种苡米(六谷)、黄豆和粟米、穇子等。
    主要的农业习俗有:
    1、植树习俗(含植竹习俗):
    植树护树是城步苗汉同胞的良好习俗,村寨门口植“水口树”,保护风景、培养人脉龙脉,为历代苗侗同胞所看重。兰蓉乡会龙村村口,至今保留有两处极其茂密的“水口树”,且都是榉木(一级保护树种)、水青岗(二级保护树种)、柳杉、蓑衣树等珍贵的树种,高大挺拔,茂密苍翠,山围水抱,水口密闭,风水极好,因而这里景色宜人,人才辈出,令人称赞不已。同样,白毛坪乡黄伞村、长安营乡大寨村、五团镇茶园村、恒州村等村口也保留了先民们种植的很多“水口树”、“风景树”。这种树木,苗侗瑶族人民看得很重,只栽不砍,即使腐朽也不会砍它,任其自生自灭。
    2、油茶习俗:
    油茶习俗在城步流传了上千年,相传东汉末、三国初即已有喝油茶的习俗了。目前各边境村寨都保留有喝油茶习俗,即使是汉族聚居的西岩、威溪、金紫等乡镇,村民们也有喝油茶的习惯。在兰蓉、白毛坪、汀坪、五团、长安营等乡镇,一些新化移民也学会了打油茶工艺,每天喝油茶同样成为他们的爱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外出工作、经商及打工的城步苗族群体,也将打油茶的工艺、技术及茶料带入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形成了在外地喝油茶的习俗。笔者曾多次前往邵阳、长沙、桂林、深圳、广州甚至首都北京等地出差,都在老乡家中乃至宾馆酒店喝到了地道的家乡油茶。
    3、虫茶习俗:
    虫茶又称“茶精”,是城步的特色茶叶,它是用县境内特有的“鸟粒芽”(又叫“苦茶叶”)做成的,“鸟粒芽”学名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花秋苹果三叶海棠,简称“三叶海棠”。每年谷雨节前后,苗胞们上山采回“三叶虫茶”,置于锅鼎中用沸水烫过,捞出滤干,装进竹篓或木桶,再浇一层米汤水或淘米水,每半个月浇一次,一共浇三次。淘米水的芳香诱使大批化香夜蛾前来取食并产卵于茶叶上,这些虫卵又繁育出一种体圆、无毛、乌黑、有光泽的小虫子,它们像春蚕一样蚕食已干枯的茶叶,边啃食边排泄出大量褐色的粪便。半年之后,茶叶被虫子吃光了,虫子也成蛹化蛾飞走了,虫子排出的粪便晒干后就成为“虫茶”。清朝中期,它们是宝庆理瑶同知署献给朝廷的贡品。如今南山镇长安营村的村民仍家家户户做虫茶,村里专门成立了虫茶基地合作社,扩种茶叶三百亩,将虫茶发展为一种特色产业,成为该村的一条致富门路。
    4、摆香案喝拦门酒及划拳习俗:
    城步苗侗瑶同胞,每逢结婚、祝寿等大喜事,主人家都会在槽门外摆设香案迎客,喝“拦门酒”接客。客人要拱手作揖,双手接酒喝完,再拱手进门。现在原“五峒”苗族地区的边境村寨,好客的苗侗瑶族主人会将客人引进上席,好酒好菜相待,兴致所至,唱出劝酒歌,并划拳助兴。如五团镇巡头村,主人开唱劝酒歌:“钢锅蒸酒气味香,试尝一杯又何妨。杯酒醉人冒倒地,水上飘刀无损伤”。当地客人回唱:“玉龙杯子你来端,酒在身前好为难。呷来又怕呷得醉,不呷又怕我嫌酒酸”。如此你劝我回,几个回合下来,酒意盎然,劝酒变成划拳喝酒,主人唱出了划拳酒歌:“雷打堆,打雷堆,兄起酒,弟陪杯,吃杯梅花酒,再划五金魁……步步高升呀,八仙飘海呀,九长九有呀,十全十美呀,陆子帮登呀陆子帮登……”如此反复,通霄达旦,主客双方都喝得一醉方休。
    5、居住习俗
    城步苗汉居民的居住习俗,南北大有不同。县境北边的西岩、金紫和威溪一带,村民住房以砖混结构房屋为主,在邻近武冈的陈家村、石山村、杨田村、石头村、凤凰村、沙井村、江西村、太平村、金紫村等地,清一色的是砖瓦房,几乎见不到木质结构的房子。县境东、南、西部地区,上世纪修筑的木房居多,进入本世纪以来,新建的住房中,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住房比例不断增加,如南山镇长安营村、汀坪乡高桥村、五团镇一居委、巡头村和独树村、兰蓉乡报木坪村、会龙村、白毛坪乡黄伞村、小寨村等等边境村寨,都新建了不少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新房。不过,大多数村民仍然保持原始古朴的“干阑”式住居建筑,而丹口、汀坪、五团、长安营等地仍以“吊脚楼”居多。这些房屋共分三层,第一层是圈养家禽家畜、堆放柴草杂物的场所;第二层是住房、堂屋和火房;第三层是客房和仓库。“吊脚楼”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坐北朝南,光线充足,冬暖夏凉,是苗侗先民的“巢居”演变而成。
    6、桥、亭、庙建筑习俗:
    县境东部和北部地区,建有大量庙宇,供奉各方菩萨。如茅坪镇大古村、七里山村,威溪乡连云村、转升村、转龙村,金紫乡凤凰村、太平村等地,都建有正龙庙、二郎庵、风神庙等。而白毛坪、兰蓉、汀坪、五团、丹口、长安营等大片苗侗瑶胞居住地区,庙宇数量极少,边境村中只有白毛坪乡长田村的金紫庵、南山镇长安营村的香云庵、天王庙等。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风雨桥和凉亭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在古道山坳上,在村寨水口处,时不时会发现一座风雨桥或凉亭,供给路人避雨遮阳和歇息之用。凉亭大多为长廊式木质结构建筑,也有飞檐翘角尖顶凉亭,风雅别致,在美丽的山水之间,构成一道道优美亮丽的风景。在兰蓉乡报木坪村村口,有一座长廊式凉亭横跨在长溪水上,是村民进出报木坪歇息之所。五团镇独树村,近年来新修了一座边境凉亭和风雨桥,样式新颖,结构复杂,高大气派,游客到此无不停车观望、歇息观赏并合影留念。茅坪镇七里山村村口也新建了风雨桥。
    7、苗族语言文字习俗:
    早在二百七八十年以前,城步苗族祖先曾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苗文字。乾隆年间的城步粟、杨起义,就曾广泛使用这些古苗文字发布命令、布告和通知等,清军无人能识。粟、杨起义失败后,乾隆皇帝下令剿灭苗族文字,“一家有犯,连坐九家”,永不传承,在这种严重的“文字狱”高压政策下,城步的古苗文字终于失传。至今只能在上结古籍中找到一些古苗文字残存。2010年,县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在陡冲并没有村发现大量古苗文刻,并向县文物局进行了汇报,国家文物局于2015年组织专家学者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严密的考古发掘,并宣布为古代城步苗族文字和岩画。如今,苗族自己的文字习俗已经消失,全部使用汉字。另外,城步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原“五峒”地区即后来的三、四、五区苗侗同胞都有自己的语言,相互之间能够交流。现在兰蓉报木坪、白毛坪黄伞等边界村寨,只有四十岁以上的能说苗、侗、瑶语,年轻人不会说了。苗、侗、瑶语言习俗已濒临失传。
    (二)目前仍在城步民间盛行的社会生活民俗:
    1、岁时节日民俗:与内地村寨一样,城步边境村寨目前盛行的节庆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罢谷节、鼓坛节(苗年)等等。
    春节是一个全国性的喜庆节日,全国习俗大同小异。但在城步苗乡的有些边界村寨,也有一些与外界不同的奇异习俗。如五团镇金东村苗胞,流行过“大年三十朝”,一家人在家关门过节,不去串门,也不欢迎客人串门,即使请也只请至亲的人过节,连自家用过的洗脸、洗菜、洗碗用水,也不往外倾倒,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要等吃过早餐以后才开门迎客,他们将这种习俗叫“关门过年”。而该镇独树村的苗胞则有正月初一上午上山砍“摇钱树”回家的奇俗。这天早餐后,每家的成年男人都会身背柴刀,走进自家山里选择修长硬朗、枝叶茂盛的“蜡树”(即“纳财树”),砍倒后在树枝上挂上红包,连枝带叶一起扛回家中禾堂坪前。该习俗寓意家有“摇钱树”,一年四季招财进宝,生活富庶安康,寄托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步杨姓人家一般流行五月初四过端午节,边境村寨也不例外,如蒋坊乡铺头村、杉坊村、五团镇独树村等,据说宋时杨家将领提前一天过完端午节,五月初五趁敌方过端午节时趁机袭击敌人,这一习俗沿用至今。而五团金东村杨姓人家至今盛行农历五月十四过节,不过“大十五”。
    五团镇独树村流行二月过社日(新年后,第五个戊日),开展社庙活动。农历三月三,他们将这天定为“泥鳅节”,家家户户将已出嫁的姑娘连带姑爷一起请回家,要去田垅里捉来泥鳅、蛤蟆(青蛙)招待客人,寨子里请来戏班唱戏(又叫唱调),节目有唱“徐茂公”、“杨宗保”、“三探象”、“母子赶羊”、“黄三打鸟”等,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当地人说比过春节还热闹。该村还有四月八过“姑娘节”、五月五过端午节、五月十五过“大十五”、“六月六”过“半年节”耍草龙降虫子挂田青、九月过“罢谷节”的习俗。
    城步各族同胞都盛行过“七月半”,叫做中元节或鬼节、与清明节一样隆重肃穆,家家户户上香敬神祭祖先,鸣炮化钱接送“老客”。虔诚备至。农历七月十四傍晚开始,村里村外、山上山下,一派肃穆气氛。而兰蓉会龙、大岔水、报木坪、五团镇金东、丹口镇沙洲等边境村,村民们还有一个奇俗,那就是提前几天修通进村寨的道路,砍除杂草,填平坑洼、架筑木桥,修整阶级,为请“老客”回家铺平道路,清洁卫生。
    而五团镇一居委会的银姓苗族,他们还享受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节日——十二年大节。所谓“十二节大节”,顾名思义,要十二年才举行一次。此节的日子选择申年霜降前的卯日。节日活动有三:一是众族人凑钱物为一对新婚夫妇操办婚事;二是把族内已出嫁的女子和外出招郎的男子接回村寨过节;三是族人同在村寨祭祖。节日这天,将节坪打扫干净,然后张灯结彩,并设置先祖神位牌,点香燃烛,摆上各色各样供品。午时前将新媳妇接进寨,在节坪举行婚礼,族人按辈份高低依次排列。当新婚夫妇拜了祖宗和长辈后,由族长宣讲本族历史沿革和款约规矩,名曰“颂礼节”。尔后族人同吃节饭。饭后,大家去新郎家祝贺、闹洞房、唱山歌、讲花话,设卡子,讲古人,直至尽兴而归。该节庆意蕴乃为发展人口,延续后代,繁衍族系。苗家历遭征剿、兵燹,人口繁衍缓慢。尤其是族内贫困青年,更难成婚,为帮助族中贫穷者也能成婚,银姓氏族逐渐兴起这一婚娶习俗节并沿袭至今。
    茅坪镇七里山村还有两个奇异节日:一个是农历二月初二过“男人节”,这一天相传是土地菩萨生日。这一天村里的男人都放一天假,统一到庙里去搞活动,唱山歌,吃肉喝酒,轻松愉快,尽兴而归。第二个是农历十一月十九日,相传是太阳菩萨生日,太阳节。七里山村将这一天定为女人节。村里的女人们也都放一天假,统一到庙里参加活动,活动经费由村里出,村里专门有一丘田,叫太阳大田,大田产出或租凭的收入,都用于女人节这一天的开支。在汀坪乡高桥村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唱庙会。七月十五放河灯,纪念祖先的村民们把纸糊灯点上,放到河流上,据说是照着祖先去杭州看戏;也说是将一年的秽气送得远远的,祈求平安幸福。
    在兰蓉乡会龙村、水平村,白毛坪乡长田村、黄伞村、壮团元村,瑶族村民至今流行过“九八节”(也叫“酒粑节”,瑶年),相传这个节日是盘王所赐,也有瑶胞说是盘王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杀鸭、打糍粑,杀猪宰羊,欢度节日,热闹程度如同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接回已嫁姑娘和姑爷回家过节。酒席上除了有鸡鸭鹅鱼外,还要有腊蛤蟆、老鼠、野猪肉、麂子肉等特色晕菜。饭前要用这些特色菜肴敬神、祭祖、祭盘王,但不上狗肉,不鸣炮。饭后唱彩调,尽兴狂欢。
    (三)当前仍在城步民间留存的人生礼俗
    1、婚姻习俗:
    改革开放以来,城步苗区的婚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千古规矩已走向终结,婚姻自由是普遍现象。婚姻礼仪也极为简约,原来的“探亲礼”、“开口礼”、“定婚礼”(小开口)、“上门礼”(大开口)、“结婚拜堂”、“吵房”等等仪式基本消失,仅保存“定婚”和“结婚”仪式,有的甚至还将“结婚”和“打三朝”仪式合二为一。“定婚礼”也由原来的买烟酒糖果、衣服鞋袜等物品改为给红包;女方娘家的“嫁奁货”如送套柜、大衣柜、五屜柜、洗衣机、缝纫机、席梦思之类也被取消,同样更改为送红包。待嫁的姑娘也无人会做“秘绣”、“苗绣”、“银饰”、“出嫁鞋”等“针线活”了。至于“哭嫁”、“抬       
                轿”、“吵房”等古套仪式,也已难觅踪迹。“拜堂”仪式还保留有一部分,“接亲”、“迎亲”、“回门”仪式中也还保留有一些祖传规矩,如新娘打红伞、马灯火桶接亲、男方父母不在新媳妇进门第一时间见面、“三拜”仪式等基本保留,但“吵房”之类的陈旧规矩没有了,新婚仪式走向更为文明理性。
    2、丧葬习俗
    城步苗区的丧葬习俗,北部地区和东、南、西部地区差异很大。北部地区如西岩镇的陈家村、石山村、杨田村、石头村,金紫乡的凤凰村、沙井村、大坪村、江西村、太平村、金紫村等地,村民办丧事时,开大路、开小路、绕棺、堂祭、路祭等仪式是免不了的,近年来盛行在送丧时舞狮子,把“白喜事”办成了“红喜事”。报孝时,要带鸡、鸭、猪肉、粉丝和烟、白酒、啤酒等众多礼物。凡是到孝家去吊丧的客人,男女老少都要发一包烟或5元钱红包。即使是晚辈过世,长辈也去吊唁,不戴孝而已。丧事要办三天两晚。送丧时间午时到未时,午时(上午11时)起丧,未时(下午1时到3时)到丧。一场丧事办下来,要花费3—5万元。
    东部地区如茅坪镇大古村、双桥村、七里山村,丧家去娘舅家报孝时,要带猪肉10斤、鸡、鸭各2只、米20斤、酒20斤、烟2条。娘舅家接到报孝后,即将各户亲戚召集拢来,聚餐商议,要赶在死者未入棺之前赶去丧家看望死者。死者出殡后,娘舅人家再来送丧,举行“抬盒”仪式,做路祭,耍狮子,吹唢呐,打4朵大布伞,4面旗子,热热闹闹送死者上山。送丧完毕后,孝家还要举行“谢孝”仪式,客客气气招待娘舅人家,回赠稻谷200斤及大米、烟、酒等,使客人不抬“空盒”回家。
    而东南部、西部的苗族人家,报丧时一般只带一块猪肉2瓶酒。孝子到娘舅家时,先放鞭炮,拜家先,再拜亲戚,禀报不幸和丧事安排,征得同意后再回去操办。至于孝家带去的礼物,平时关系好的,日后可以继续结亲者,将礼品全部退回,叫做“吃亲菜”。关系相当不好的,一般不去报孝,即使报考礼品也不退回,其亲戚关系从此中断。报孝完毕后,孝家请来佛、道两教的玄门弟子开展追悼活动。佛事一般搞一天一晚或两天两晚。出殡时间一般在清晨五时以前,送丧时间一般为上午8时至12时。送丧前一般由内亲为亡者做路祭。
    3、诞生礼俗:
    目前城步苗汉地区普遍盛行“打三朝”和“对岁”习俗。因为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多,都是自由恋爱,男子娶外地媳妇的多了,女子嫁到外地去的也多了。因而定婚结婚的那套繁琐礼信被取消了,有些连结婚仪式都不兴了,结婚和“打三朝”合二为一,只操办“打三朝”仪式。婴儿诞生后,做父亲的就要到娘舅家去“报喜”。东部、南部、西部苗族地区如大古、报木坪、黄伞、内里、巡头等边界村寨,其“报喜”的习俗,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抱一只公鸡、3斤鲜肉去“报喜”,娘家就回赠一只母鸡;如果生的是女孩,就抱一只母鸡、3斤鲜肉去“报喜”,娘家则回赠一只公鸡,意寓下一胎生男孩。“打三朝”又叫“看月婆”,到了良辰吉日,娘舅家亲友团带上为小宝宝准备好的衣帽鞋袜、鸡、鸡蛋、甜酒等前往探视。婴儿满月那天,父母要请寨里有威望的老人给婴儿“剃胎头”,娘家人要接回“月婆”,叫“移窝”。婴儿出生一周年时,父母要举办“对岁酒”,杀猪宰羊,热闹庆贺。
    (四)城步苗区现行的文娱体育习俗
    改革开放以来,城步各地经济活跃了,交通信息发达了,但是村民的文娱体育活动却相应地“缩水”了,一大批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传,如骑高脚马、打陀螺、射弩、踢毽、荡秋千、打禾鸡、抢花炮等等,基本难觅踪影,村民们一般的文娱活动,无非是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字牌、台球而已。调查发现,我县边界地区目前普遍流传的文娱体育习俗只有唱山歌、春节期间的舞龙灯狮子活动和部分村寨保留的唱调、打泥脚活动了。
    唱山歌习俗:至今流行于原五峒地区的兰蓉、白毛坪、丹口、长安营、南山、五团、汀坪等地,这些地区的边界村寨大部分村民都能哼唱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贺郎歌等形式的歌曲,南山镇长安营村的陈岩花还两次夺得该县“六·六山歌节”“歌后”称号;长安营乡上排村的龙七妹也获得过该县“六·六山歌节”“歌后”称号,罗世毅、江依城等苗族男子则获得了“歌王”称号。
    舞龙灯狮子习俗:这项习俗在我县各地都盛行。春节期间,各村寨为活跃气氛,增进团坊友谊,促进民族团结,普遍举行舞龙灯舞狮子活动。西岩、金紫等地在操办白喜事活动期间也举行舞狮活动。丹口、五团等地边界村寨六六月舞“草龙”,以灭虫除虫,祈除丰收。
    打泥脚习俗:该习俗流传于五团一居、二居、金东、独树等边界村居。每年正月,这些村寨的村民都会举行打泥脚活动,但规矩是过河打泥脚,同岸村寨不打泥脚,从上游打到下游,从湖南打到广西,兵对兵,将对将,男对男,女对女,老对老,少对少,不许二打一,强打弱,只打脚,不打其他部位。开战后,双方对手各用黄泥捏三五砣泥球,在空坪里摆开“战场”,在相距二三十米距离内作战,用泥球你来我往打对方的脚。泥球用完了,后方有人供应。比赛时间到了,双方鸣锣休战,被泥球击中少者为胜。赛事结束后,主方请客方到各家各户喝菜吃饭饮酒,其乐融融,胜似一家。
    打苗拳习俗:苗拳是一派稀有拳种,经苗民数千年演练发展而成。城步早在东汉元嘉元年就有当地土著民族利用苗拳重创进攻雄溪竹丝洞之窦宪明汉军的记载。在随后的几十次当地苗民起义中,城步苗民利用自己的苗拳与官兵作战,并曾屡败官兵。目前,城步境内仍有苗拳留存,2015年,该县兰蓉乡水源村的陈本兆就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六代苗拳传承人称号,颁发了荣誉证书。
    唱调习俗:该习俗流传于兰蓉乡报木坪村、水平村、白毛坪乡黄伞村、水田村、五团镇独树村、茅坪镇大古村、七里山村等边界村寨,其中报木坪村、黄伞村最为突出。演职人员三五人至八九人不等。唱调人员一般在家务农,每逢有人收亲嫁女或做寿,下帖请他们的时候,他们便集结前往唱调。他们除了吹唢呐拉二胡迎送宾客外,晚饭后还要演戏,唱的是老戏,生角、旦角、丑角都有,剧目有“瞎子闹店”、“王三打鸟”、“陈砣子送妻”、“丁癞子相亲”、“王麻子接姐”、“毛百斤打铁”及“三拜寿”、“大看相”、“三探亲”、“开四门”、“阴阳扇”等等。演奏的乐器有钹、战鼓、三排鼓、祁锣、碗锣等;弦乐器有二胡、板胡、京胡、笛子、唢呐等。
    (五)城步苗区现存的民族禁忌习俗
    1、生活禁忌:
    在城步苗族地区,目前仍然保留下来诸多传统的生产生活禁忌,如正月初一忌扫地,喜庆之日忌丢碗筷,在外亡故者不准进团坊……长安营乡长兴村时兴初一、十五不出财;正月初一早不煮早饭,不开饭鼎盖;“采生”(遇人生育)时不在主人家吃甜酒。五团镇恒洲村初一、十五不进菜园,独树村初一、十五不挑粪;一居委会大年三十朝不许他人进户,据说象征平安;巡头村初一不嫁女,十七不葬坟,二十八不起屋,初一、十五不挑粪,红白喜事吉时已过不接人情;汀坪乡高桥村大年初一早不生火煮饭,初一至初三不杀鸡……
    2、语言禁忌:
    忌当婴儿面说夸奖词,老人病故忌说“死”字,“棺材”要叫“老屋”,“挖墓”要叫“开井”,“送丧”要叫“上山”。春节期间白菜要叫“新鲜菜”,南瓜要叫“金瓜”,猪血要叫“猪红”……
    3、道德禁忌:
    春节期间忌讨火种、忌扣碗;忌跨扁担;忌砍水口树和风景树;忌单手接烟茶饭酒;忌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情歌;忌以手指家先牌和日月……五团镇一居委会大年三十朝不许进他人屋也是一种道德禁忌。
    4、生产禁忌:
    杀禽畜忌补刀,卖猪牛羊忌带走绳索,年轻男子忌砍棕树。流传在五团、汀坪等地的初一、十五不挑粪、土王日不动土、初一、十五不进菜园以及茅坪镇大古村的“小暑不耨田,大暑不进田”等习俗也属生产禁忌。
    三、目前城步苗区新发现的一些民族习俗:
    1、南山镇长安营村农历六月初一“抬天王菩萨”习俗:
    长安营村辖11个村民小组,198户823人,与广西龙胜县伟江乡的小江村、甘甲村和本乡的南桂村、联合村相邻。长安营是明朝时城步苗民大起义李天保起义的大本营,也是清朝城步粟贤宇、杨清保苗侗大起义的大本营。明正统元年(1436年),李天保与蒙能为反抗朝廷暴征和官吏掠占农民山林田地,在城步横岭峒(今长安营)聚众起义,声势波及湘桂黔边区,起义队伍壮大到几万人,多次打败朝廷官兵。到景泰七年(1456年),李天保在长安坪自称“武烈王”,高筑将台,高悬黄白旗,大振军威,声称要攻下武冈、湖广直至南京。天顺五年(1461年),李天保兵败于贵州并牺牲,起义长达25年之久。为纪念李天保起义,长安营建立了天王庙,并于每年六月初一举行抬天王菩萨游行祭祀活动,以弘扬苗侗人民不畏强暴、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长安营乡、南山镇等地操办喜事请歌师习俗:
    在长安营乡、南山镇等地,现在普遍盛行操办喜事时请歌师前来唱歌庆贺的习俗。每逢老人大寿、青年结婚或乔迁新居等喜庆活动,主人家必定热热闹闹办理喜事,并请来当地有名的歌师唱歌庆贺。歌师有男有女,一般2—4人,男女对唱,一唱一和,歌词内容有祝贺、有道喜、有设疑、有解套、有故事、有哲理,令人听得津津有味,百听不厌。有唱山歌、情歌兴趣的现场宾客,也可与歌师对唱酬答,掀起歌会高潮。
    3、大古村妇女跳广场舞习俗:
    近年来,茅坪镇大古村兴起了一项新习俗:妇女傍晚跳广场舞。大古村地处我县东部地区,与新宁县黄金、麻林两乡交界,村里60%村民为苗族,村里苗族生活习俗丰富多彩,民族节日众多,苗族文化兴盛,唱山歌、唱情歌和形式新颖、格调欢快热烈的“十月子飘”、“迎龙歌”、“谢龙歌”、“谢茶歌”等曲目灿烂绚丽,令人陶醉。村民能歌善舞,原来县里举办文艺汇演时,该村多次拿过群众文艺节目大奖。如今村里经济发展了,交通信息发达了,文艺生活丰富了,村民们崇尚健康生活,他们充分发挥民间文艺特长,男的唱歌唱调拉二胡吹唢呐,女的跳广场舞健身舞,其乐融融,令人向往。花桥等地农村妇女也兴起了跳广场舞热潮。
    4、会龙村独特的瑶族民居习俗:
    在兰蓉乡会龙村,我们发现当地瑶族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居。这个瑶族自然村落名叫漆树田,也有人说叫七丘田,他们居住的房屋既不是清溪古民居式的微式建筑四合院落,也不是苗侗吊脚楼样式,而是“燕子口式”建筑,因为这种形式的建筑,从正面看,四排三间不在一个平面上,中间部分凹进去,形同“燕子口”,故叫“燕子口”式建筑。这种建筑在我县是独一无二的。
    5、西岩镇石山村端午节送皮蛋包子习俗:
    城步苗族有端午节送礼习俗,以巫水河为界,河北地区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河南地区苗胞喜过五月十五,俗称大端午。“小端午”、“大端午”来临,已订婚而未婚的男青年要给未婚妻和岳父岳母“送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男青年送节的礼物是粽粑、白砂糖、衣料和仔鸭一只等,现在改为送粽子、糖果、烟酒等。而凭邻武冈市的西岩镇石山村则与苗族地区不同,未婚男子给女方家“送节”的礼物是:皮蛋(或盐蛋)200个,包子200个,粽子200个、烟1条,白酒2瓶、猪肉4斤、鸡鸭各一只,红包400—1000元。
    6、西岩镇陈家村等地舞狮送丧习俗:
    城步苗族地区送丧习俗,主要是由内亲在出丧时做路祭,做祭者三跪九拜,匍匐于灵柩前,主祭人哀哀读祭文,声泪俱下,引来孝子孝孙哭声一片,悲天恸地,真乃生离死别,情景悲哀。间或放一铳“铁炮”,鸣两声唢呐,增添一些哀伤气氛。与苗族地区不同,邻近武冈的陈家村、石山村等地,当地村民在为死者送丧时,专门请来舞狮队沿途舞狮送丧,配以乐队伴奏。舞狮者有男有女,动作敏捷,扑腾滚打,飞跃自由,各种造型优美,令人眼花缭乱。舞狮队在前引领,灵柩在后跟走,孝子跪拜于路旁侍候,气氛悲恸而热烈。此番习俗原来未曾有闻,应是近年所兴。
    四、弘扬和保护传统民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传统优秀民俗的保护意识不强。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党政部门关注的是GDP和形象工程,群众注重的是金钱和物质享受,实际上都是关注眼前利益,对那些潜移默化的民俗东西,大家都视而不见。长此以往,祖宗传给我们的那些“民俗宝物”将在我们眼前消失不见了。
    二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原始迟滞的传统民俗缓缓落伍了。如祖宗传给我们苗绣、银饰等工艺民俗,因为有大量美观、实惠、便宜的衣物和工艺品可购买,人们无需再通过繁琐、沉闷的苗绣、银饰工艺来获得这些产品,因而这些优秀工艺便被我们弃而不要了。
    三是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就业,无人能够传承保护传统习俗。当下农村是毫无生气的农村,大量青壮年人纷纷外出打工就业,留守的是老人和儿童。民俗需要人类来传承,尤其需要作为社会支柱的中青年人来传承。离开了人类主体力量,民俗传承发展从可谈起?
    四是保护传承优秀民俗缺乏必要的保障。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工艺民俗、建筑民俗、文娱体育民俗等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必需的经济和物质保障,一个成年村民在农村单纯从事农业生产或小手工生产,经济收入不高,难以盘家养口,生活得不到充分保障。即使是列入“非遗”保护的民俗,国家补助也仅只能解决生活开支,真正用于保护传承的经费仍然十分有限,从而导致诸如苗绣工艺、银饰工艺、木工工艺等大批习俗无人传承,并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五、关于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民俗的对策与建议:
    优秀的传统民俗,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创造和累积,它记载着民俗发展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俗,能对人民群众进行传统思想教育,陶冶人们情操,培养健康的伦理道德和高尚情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泯灭。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民俗,建议采取如下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1、要将传统优秀民俗的保护工作列入党政部门的议事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民俗就没有文化可言。各级党政部门要充分重视优秀民俗的传承保护工作,对优秀民俗要加强保护,重要的要争取列入国家、省、市、县“非遗”项目,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资保障,从政府层面予以积极保护。
    2、要树立和强化广大党员群众传统优秀民俗保护意识。通过上党课、法制培训课和各种培训班,教授各种优秀传统民俗。结合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居、文明乡镇和文明单位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民俗,培养文明道德品质,激发民间保护优秀民俗的活力。
    3、要大力培养优秀传统民俗传承人。传承人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优秀传统民俗传承人,要在劳动生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文娱体育、工商贸易等各项活动中培养优秀民俗传承人。对具有代表性、独特性而又面临失传乃至消亡的优秀民俗要建立保护性基地,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基地范围内的传承人和传承对象予以重点扶持,确保这类优秀民俗得以永续传承下去。除按时足额发放传承人政府津贴外,还要设立项目保护、传习经费和奖金,以激发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优秀民俗保护效益。
    4、要大力支持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城步除油茶、虫茶、吊龙等较少民俗产业得到发展外,其余大部分民俗处于潜伏状态,而诸如苗族服饰、银饰以及杂技绝技等民俗已经失传,县内各类集庆活动所需要的民族服装、金、银、铜饰工艺品和芦笙、唢呐、长号、大鼓等器乐产品,都需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采购,“上刀山”、“下雪水”、“滚荆棘”等傩戏杂技绝技项目已经失传了几十年……该县的传统优秀民俗近半失传,民族文化传承到了最关键时候,再过三五十年,“苗族自治县”这顶帽子恐怕戴不下去了。鉴于这种严峻形式,建议当地党委政府要迅速采取措施下大力气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抢救濒临灭绝的优秀传统民俗,要组织民俗专家研发苗族服饰、银饰制作工艺,要将民族语言、文字、歌舞、刺绣、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要在各类集庆活动中开展舞龙、舞狮、唱彩调、庆鼓堂等等活动。除保留六·六山歌节外,还要增加开展三月三、四月八、“九八节”、“苗年”等活动,丰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5、要传承精华,弃除糟粕。对于传统民俗,要有选择性地继承。优秀的适用的为社会大众所欢迎的要弘扬,要坚持;腐朽的落后的为社会大众所唾弃的要舍弃,要淘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让优秀的传统民俗为当今文明社会服务。当代苗族青年男女抛弃“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陈规,革除“见面礼”、“小八字”、“大八字”等繁琐陋习,采取自由恋爱,简化程序的婚恋手段,非常切合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对于当前仍在盛行的陈旧丧俗,劳民伤财,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应当予以革新,要采取“薄葬”“火化”等方式,简约办理丧事,减轻群众负担。
       (作者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城步民族自治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研究方向为湘西南苗族历史、文化、文字、习俗等。主要著作有《城步苗族简史》、《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探寻失落的城步古苗文字》、《没有共产党救没有苗族人民的政治生命》、《浅析苗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