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传统村落 传统服饰成为节日盛装 羊肥草丰成为乡愁景观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调查统计,近10年来,全国平均3天就有一个传统村落消亡。贵州因为开发开放较晚,至今仍然有400多个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60%在黔东南州,多数是民族村寨)基本保持了原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立即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全省400多个传统村落,几年后也可能与千万个已经消失的村落一样踪影难觅。 这种生存智慧和艺术正成为人类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贵州传统村落数量多,并不是我们有意识自觉保护的结果,而是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封闭困窘状态下的幸存者。今天各级政府以及旅游部门都意识到传统村落尤其民族村寨对于贵州发展旅游业的价值,认定这是贵州后发优势之一,开始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对一些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其社会影响和旅游收入已经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当然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有效路径之一。 但这并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全部意义和唯一模式。在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也成为我国小康目标之一的今天,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弘扬,除了其间具有的旅游价值经济价值,还因为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即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完成的地区,代表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因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人文价值,仍然是后工业社会宝贵的财富和基因库。尤其贵州民族村落,其世居村落的诸多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有别于汉文化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即便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和观念价值。比如其敬畏崇尚自然,并依此观念累积起来的高超的生态智慧——仿生态种植、灵性化的林业,以及精妙应对千姿百态环境的生态生存之美、和谐之美;以自然为师、承环境之美的村落布局等等,都体现了村落民众效法自然不竭泽而渔,又适度能动干预自然的生存艺术。 在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已成世界潮流的今日,这种生存智慧和艺术正成为人类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也是中华民族顺应环境巨变进行文化创新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更不用说传统村落以及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超越一般经济价值(无农不稳)的产业意义。 只有积极回应村民的现代需求才能保住大家的乡愁 不过对于生活在传统村落的村民,这样的大道理很难说服他们心甘情愿配合外部要求的保护。他们期待的是何时也能够享受城市现代生活的便利,有大抵可以维持有尊严生活的经济收入。 简言之,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呼应村民过富裕文明生活的现代要求(姑且称之为“城愁”),把村民生活改善质量提升作为村落保护的重要目标。唯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头热的表面文章,可持续地深入乡间民心,实现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兼顾。 实际工作中,要实践正确的保护先得明确保护的内容,即保护什么?住建部门强调建筑,环保部门注意生态,文化人看重文化遗产,各家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也都有道理。这也告诉我们,传统村落是一个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高度契合的有机系统。既要保护她的人文生态包括建筑、服饰、物种、梯田,以及歌舞传说、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部分,同时要保护她的自然生态包括村落周边的山川、河流、森林、地貌等等。目前保护的现状是资金投入有限,有限资金又主要偏重物质形态部分如建筑等的修缮维护和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改善,这些都是保护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继续加大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个部门的保护工作,都应该有整体保护的理念。既要弘扬本土传统的生存智慧,尊重自然,遵循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又关注人的现代性要求,在保护传统村落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改善。只有村落里依然有诗意栖居的族群,有人们繁衍生息的歌哭与劳作、庆典与祭祀,这样的村落才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载体,才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蓝本。 遗憾的是,目前个别保护发展项目,因为没有整体保护的理念,正在破坏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如道路的修建肢裂了村落,水利工程毁坏了水系,旅游设施占用破坏了周边的山林梯田,山水田园与村落民居自然天成的环境不再。 明确保护发展目标还要解决怎么保护的技术问题 明白了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实现保护发展的目标,还需要解决怎么保护的技术性问题。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这个规划是充分考虑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考虑了物化遗产和非物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笔者从住建设计部门得到的信息是,我省所有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都已经编制完成,但是落地落实不理想。问题在规划过程当地村民参与不够,他们不知情或不那么理解,规划不能有效约束所有村民。如何解决村民自觉遵守规划,懂得规划是为长久保护他们的家园而定的,需要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教育。 其次,村民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后,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是合理的,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回应这种现代性的要求,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除了加大对传统村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外,应该为愿意异地建新屋的村民规划提供新的宅基地(新宅基地应该是经济且生活方便的),为不愿搬离的村民提供保持旧宅原貌同时,又能够改善居住条件的修缮指导和资助。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鼓励扶持企业生产开发传统建筑需要的特殊建材,如砖瓦和新型防火材料,使村民新建住房或修缮旧屋既经济又方便(至少比修建大众化的水泥瓷砖结构房屋经济实惠)。 传统村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尽可能的让当地村民参与投工投劳,坚持就地取材,避免完全依靠外面的工程队承包施工,这会使得当地村民自外于建设,既不利于建设的推进和今后的维护保养,而且造成村民的抵触和反对。笔者在一些村落亲眼目睹,村民不准许外来施工队伍给自己的房子做外观美化,见到施工队伍舍近求远不用当地石材修路却从外地进货。这种完全把当地村民排除在外的建设,与我们现在的财政资金使用的硬性规定有关,需要政策上大胆突破,让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成为发挥当地村民主人翁精神的诱导性奖励,成为政府以工代赈增加当地村民收入的扶贫手段。 让乡村生活有价值有尊严才能坚定文化自觉和自信 传统村落的保护,重在她的精神价值和观念价值,在于她的文化延续和生态发展,而这些,都是在原有的农耕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还要考虑传统产业的提升,靠高品质的绿色有机的农牧产品,让当地村民获得不低的收入,以维持有尊严的生活;让村民在现代农牧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也呈现新乡村不输于城市甚至更诗化的生命意义。如此,他们才会坚定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保持本民族本地域的民俗传统和精神要素,在自身文化根底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呼应现代化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贡献自己的精彩篇章。 一句话:只有呼应了乡民的城愁才能保住大家的乡愁。这是一个文化保育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尤其要重视村落自治组织作用的发挥,重视教育(村落中小学师生的文明示范)的作用。村落里的学校最好能够保留,原有的寨老或自治组织能够恢复有效运作,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大小事项最好都能够在自治组织的召集、学校师生和村民的广泛参与下讨论施行。如此,传统村落保存才能够走出困厄,成为鲜活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基因库、元宝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