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福州寒风凛冽,路上有些冷清。可乌山南广场这边却热闹异常,随着悠扬的闽剧曲调响起,裹得严严实实的路人还是放慢了脚步,纷纷围拢过来。舞台上,省闽剧院演员林宇辉、许惠銮带来的闽剧清唱,把《王莲莲·盘答》演绎得入木三分,熟悉的旋律引得不少人跟着哼唱。 本次2016年福建省艺术馆艺术扶贫进社区成果展演,由省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这台原生态演出,既记录了省艺术馆十余载艺术扶贫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唯有加强保护与传承,艺术才能真正活起来。 草根合唱团透着专业味 演出过程中,安泰街道文化站艺术团显得格外抢眼,他们带来的舞蹈《江南风》《渔家姑娘在海边》 《党旗更鲜艳》和歌曲《咱老百姓》《迎风飘扬的旗》《长江之歌》,处处洋溢着专业范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群被人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的歌者舞者,是清一色的非专业演员,且多半已不再年轻,他们均来自社区周边,因为喜爱艺术走到了一起。 安泰街道文化站艺术团由安泰社区合唱团发展而来。2012年7月,省艺术馆将艺术扶贫的触角从乡村延伸到社区,成立安泰社区合唱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2013年初正式组建起安泰街道文化站艺术团,隶属福建省艺术馆艺术扶贫培训基地,设有舞蹈、器乐、独唱、合唱等多个艺术门类,现有团员100多人。 “这虽是一个草根合唱团,但也能演出专业味。该团成立以来,受邀参加各类演出逾百场,在第十一届音乐舞蹈节合唱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还受邀参加了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激情广场合唱比赛展演,现已 成为省艺术馆和安泰街道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张动态名片。”省艺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华丽蜕变的安泰街道文化站艺术团,只是省艺术馆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艺术扶贫基地”活动的一个缩影。 事情还得从2004年说起。当时,省艺术馆赴农村开展文化调研,发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艺术教育缺失的现象。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他们决定在全省开展用自身艺术资源为偏远农村小学免费提供艺术启蒙教育的艺术扶贫工程,依托全省各级文化馆(站),组织联络广大专兼职群文工作者,面向农村青少年儿童,实施艺术启蒙教育培训帮扶活动。 非遗进校园“文艺风”再起 当日的成果展演,咏春拳表演 和古琴演奏,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人们大呼过瘾。 咏春拳第八代传人郑祖杰带一帮弟子,亮出了看家本领,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省古琴协会的吴磊,轻抚古琴,一曲《梅花三弄》意蕴深邃,听众如痴如醉,个个将头往前探,哪怕有寒风灌脖。 艺术扶贫,从乡村走进了社区,又从社区走进了校园。根据各地实际,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丰富了艺术扶贫基地校传统艺术培训科目,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增加乡土民俗知识教育内容。各地相继开设了剪纸、闽剧、采茶灯、擂茶等富有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项目。 撒播种子,校园“文艺风”再起。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已成为全省文化馆有史以来开展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公 益性文化活动,开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88个文化馆参与,220所偏远山区小学为艺术扶贫基地,600多名文化馆专业人员常年坚持授课,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艺术扶贫工作,举办各类艺术兴趣班460余个,受益学生近百万人次,700多名孩子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2000多名孩子参加各级文艺汇演,不少孩子具备了升入艺术学校深造的条件。 耕耘也美,收获也丰。2009年以来,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相继荣获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第十五届群星奖、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系列活动示范项目等荣誉。2014年11月,以省艺术馆艺术扶贫真人真事为原型并由该馆组织创作表演的小品《带我起飞》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中摘得第一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