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皑皑的贺兰山下,西夏王陵巍然耸立,一队羊群寂寞走过,神秘西夏等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本报记者 王 猛 摄 “号角吹响,天神军队无人抵挡……”《西夏之歌》在贺兰山谷间回荡,竭力唤起历史上“四方朝贺,带来遍地牛羊”的王朝盛景。 冬日,凛冽寒风一遍遍扫过西夏的黄土陵台。“一遇到冬日暖阳,宁夏便成了西夏。”这是参观西夏王陵后网友的评论。 “那些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中,显示着一种与时间和沙暴相抗衡的顽韧。”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一篇关于西夏历史的文章如此描述。作者杜玉冰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大学生,第二次邂逅“东方金字塔”时,感慨万千。 在冬季冷空气的不断袭扰下,宁夏多数景区逐渐“降温”,西夏王陵景区的游客也有所减少。自《神秘的西夏》纪录片在央视和宁夏本地电视台热播后,西夏王陵的游客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大多数游客带着对西夏历史的初步了解或全面熟知前来,由文化认同引发的与历史遗迹的共鸣,使西夏历史变得不再神秘。但一段尘封的历史重新被后人认知与接受,仍需要漫长的过程。 1月28日,来自西安的游客井琪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对西夏历史了解不多,随着宁夏旅游地知名度的提高,才有了这次的自驾游。“相对宁夏人,我们对这段历史确实比较陌生,借助西夏王陵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和一些纪录片的宣传热播,更多人才逐渐去接触这段历史。”她说。 参观历史遗迹与参观其它人文景观不同,没有对其历史文化的认知,每一处残垣断壁、夯土石台在游客眼中无非就是多了千年风蚀的痕迹。但懂得背后故事的人,不仅在看风景,也在读历史。 “这些普通的土堆,在我眼里却是沉甸甸的历史,是数百年的故事。它是我的历史,所以每次来到这里,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今年读大二的林宇宏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他来过西夏王陵、贺兰山多次。林宇宏说,西夏王朝虽然只存在了近两百年,如今只有一座座黄土陵台供世人凭吊,但总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在吸引着人们去探知。“每次骑单车到贺兰山脚下,有时能看见山脉上群鸟萦绕,我似乎可以想象到古人类生活的场景。” 西夏的历史,需要“活”起来。多年来,人们通过废弃的建筑、残缺的经卷以及残陵乱冢,寻找着这个消失王朝的踪迹。作为“宁夏新十景”之一的西夏王陵,担负着阐释西夏历史的重任,也是宁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 去年11月召开的“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刘庆柱认为,西夏陵见证了对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社会主体文化”的认同性。同时,西夏陵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性。 目前,西夏王陵的申遗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随着西夏王陵知名度的提高,西夏历史将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