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逢年过节,捏面人、吹糖人以及扎风车、做风筝等,在集市上最受孩童们青睐。可如今,这些手艺人的绝活儿,很少在市面上看到了。还有大人们爱看的节目,诸如:休门吹歌、井陉拉花、以及代表咱庄里的地方戏剧——丝弦等,在这个大众娱乐时代,处境也并不太好。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近百种,这些民间绝活儿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并不令人乐观,一些老艺人在传授手艺方面,受当下市场因素影响,导致后继乏人。还有,在传授技艺方面,由于思想的禁锢,一些艺人仅限于家族师徒间传授。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民族智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艺术,很多有识之士各抒己见,想出了许多保护措施,比如,一些戏曲及艺术学校,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在学费、住宿费,甚至饭费上都予以减免,当然,这些需要政府投入,在资金上,为非遗开通绿色通道,使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让“非遗”资源活起来,不让其藏在深闺无人知,使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宝贝更具有影响力,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广。要鼓励和引导老艺人打破思想桎梏,多收徒弟带好徒弟;对于传承好的非遗代表人,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抑或购买经典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市民,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些非遗瑰宝的艺术熏陶,让这份精神大餐营养到千家万户。 非遗要创新,走市场之路势在必行。城市要发展,亦离不开地方特色衬托。在政府扶持下,相信我市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扬,会走出困境,走向更开阔的田地。同时,希望社会和民间力量介入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保护和创新,让民间绝活儿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