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经典作品。时至今日,由《西游记》改编的各类文学、影视作品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界在《西游记》研究领域有何新亮点?如何将学术成果介绍给普通读者?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 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西游记》的版本情况如何?“孙悟空”的原型是谁?《西游记》的主旨为何?围绕这些问题,学界展开了激烈的探讨,虽然没有定论,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 20世纪以来,鲁迅、胡适等学者开辟了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西游记》的道路,此后,《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方沃土。 《西游记》研究曾一度偏重于思想主题的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不断走向多元化,文献、文学、文化的研究都有长足发展。 时至今日,有关《西游记》的研究资料依然有继续发现的空间。201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意外发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刊繁本《新刻全像批评西游记》。据介绍,已知存世的《西游记》明刊繁本,仅有世德堂本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两种,而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新刻全像批评西游记》残卷为第三种,这对于《西游记》的版本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曹炳建也陆续发现了多条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绘画资料、版本和评论资料以及传播资料等。比如,他在明代文人孙绪的《无用闲谈》中,发现了比万历年间刊刻的世德堂本所载陈元之《刊西游记序》更早的评论文字。这些新资料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游记》的版本、成书和主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从宗教视角研究《西游记》渐成热点 菩提祖师为何要敲孙悟空的脑袋三下?为何《西游记》中充斥着来自全真教的诗词以及内丹修炼术语?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对《西游记》的宗教内涵有所了解。近年来,从宗教视角研究《西游记》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学者指出,《西游记》与同时期其他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叙事文本中夹杂了大量的宗教哲学观念、术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洪表示,从题材来看,《西游记》取材于玄奘西行取经这一历史上重大的宗教事件。就内容而言,《西游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生态,不同的宗教既相互融合,又互相竞争,这在书中都有所体现。此外,其成书过程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在现代学者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柳存仁最先发现小说《西游记》中某些诗词来源于全真教,他在揭示《西游记》与全真教的关系方面开了先河。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许蔚介绍,继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余国藩对《西游记》进行全文英译并注释其中的佛教词汇以后,最近几年来,我国台湾学者李丰楙也在对《西游记》中的道教词汇进行注释,希望从道教科仪的角度来理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许蔚举例道,比如李丰楙认为,孙悟空找土地公这个情节,就和道教科仪中召请当坊土地相吻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从事这项研究。陈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探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宗教活动的联系。在他看来,《西游记》成书经过了一个“全真化”的环节,最后写定者又在“全真本”的基础上做了“去全真化”的加工。 许蔚则比较关注《西游记》的阅读、传播与齐天大圣信仰的互动关系,在他看来,《西游记》不仅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还有十分复杂的民间信仰背景。《西游记》的很多词汇在一些民间宗教宝卷中也可以找到。他认为,揭示出《西游记》所反映的复杂宗教生态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不过,陈洪提出,尽管《西游记》文本中散布着大量全真教的术语、诗词等,但它却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通俗小说,在揭示《西游记》的宗教内涵时应避免过度阐释。 普及最新学术成果 近年来,在普通读者中,阅读和讨论《西游记》的热情仍然十分高涨。然而,他们的阅读方式往往趋于娱乐化。学者认为,亟须把学界的重要学术成果介绍给普通读者,这也是对《西游记》的一种新的普及方式。 2014年,由中华书局编辑李天飞校注的《西游记》面世,其中吸纳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据悉,李天飞已开始在微信和微博上连载“李天飞说西游”,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李天飞告诉记者,很多读者不了解文献和文本,很少注意到新的学术成果。他们在理解《西游记》时往往有一些预设,比如认为《西游记》是一个人写的,其作者一定是吴承恩。有的读者将《西游记》理解为一本成功学营销教材;有的读者从阴谋论的视角来解读小说,认为“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孙悟空就已经死了。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向他们介绍最新的成果,澄清一些误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