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据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了解到,该乡探索建立了脱贫攻坚“1+1”模式(即“1+n”党建互联模式和一套动态管理机制),在楠木村率先试点,继而推行全乡,掀起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新高潮。 “1+n”党建互联模式 精准发力助脱贫 “打响扶贫攻坚战,我们采用了‘1+n’党建互联模式,分为联建帮带制度,跟踪帮扶评估机制、企地协作制度以及反向评价制度,确保贫困户信息的精准识别。”罗渡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起,该乡整合乡村社三级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全部与贫困户结对子进行帮扶。 楠木村第一书记郭朝军说,该村纳入联建帮带的帮带人达38人,他自己不仅要对帮扶对象制定脱贫计划,更要发动、统筹各部门力量,“大到协调资金、争取项目,小到针对不同的贫困户,制定不同的脱贫时间、脱贫规划和增收目标等,确保政策、资金等要素都能用在刀刃上,实现逐户帮扶,逐户脱贫销号。” 罗渡乡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许多贫困群众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项工作带来的实惠。楠木村本是罗渡乡一个落后的小村落,1年多时间过去,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贫瘠的石漠荒坡,成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说起小山村翻天覆地的巨变,楠木村民乐在脸上,更记在心里:“这一切,离不开各级部门的结对帮扶!” 动态管理求精准 全程跟踪助脱贫 2月18日,记者来到楠木村中药材示范基地,“我们从电视里看到其它地方的农民都发展好了,我们也想发展,就是没路子,总是失败,这次有政府给我们支持,我们觉得有信心做好!”正在和其它几十个村民一起整地的楠木村三社村民王开华说。 “必须从单纯的‘输血式’扶贫,过渡到‘造血式’帮扶。”罗渡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乡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中“输不起”而起头难的实际,整合上级产业扶贫周转金、乡财政注入资金、“第一书记”创业资金、联系乡部门帮扶资金,建立了产业发展动态资金。由村支两委提出使用申请和使用方案,在对拟发展产业进行评估后,由动态管理资金提供启动所需资金成本,贫困户投劳,建立产业发展示范田,实现效益后再由专合社运作,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这种模式,贫困户既实现了产业发展起步的“零风险”,又在此过程中学会了相关种养殖技术,为下一步脱贫产业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了“药引子”的作用。 目前,楠木村通过产业发展启动动态资金,利用土地流转打造全村贫困户参与的中药材种植试验园一个,养殖示范户13户。 脱贫,还须预防“返贫”。为此,罗渡乡建立了动态信息识别管理机制,让联建帮带人对帮扶人进行一周一了解、半月一走访、一月一会诊、季度一评估、半年一回头、年度一总结,实现对帮扶工作的全过程覆盖,对帮扶人全方位帮扶,同时还建立了后续动态管理资金10万元,针对个别贫困户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造成返贫的情况,巩固脱贫成果。 罗渡苗族乡有贫困村2个,贫困户455户、贫困人口1447人,贫困发生率为10.1%,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该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确保扶真贫真扶贫。通过“1+1”脱贫攻坚模式,形成干部帮干部、户帮户、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参与脱贫攻坚、全过程管理脱贫攻坚、全方位覆盖脱贫攻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