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到圆通山赏花已成为昆明的一种民俗。记者杜文蕾摄 提起赏樱,很多昆明人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就是圆通山樱花。的确,圆通山樱花盛名在外,与武汉东湖、北京玉渊潭公园、大连旅顺、青岛中山公园、杭州太子湾、广州雕塑公园并列为全国七大最负盛名的樱花观赏圣地,阳春三月樱花节,携老扶幼登临圆通山踏青赏花,已成为昆明的民间传统习俗。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昆明圆通动物园内“圆通花潮”将申报省级非遗,圆通花潮到底有何历史文化底蕴?申遗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市民、专家对此事有何想法和建议? 底蕴牛 百年历史 已属“市非遗项目” 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思在螺峰山南麓建圆通寺,开启公园之门,圆通山名随之而起。1927年,圆通寺后的螺峰山改建为市民公园。1953年,昆明市在此建“圆通动物园”,1986年改名“昆明动物园”。现今,圆通山多指昆明动物园所属区域。 据圆通山动物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圆通赏樱”的形成晚于圆通寺的建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至民国初年,属昆明地区大众民俗活动,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观赏樱花是不是只是赏花?事实上,现在很多地方也种植了樱花,但为什么提到看樱花,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圆通山?其实这是民众对昆明民间民俗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圆通樱花”的品牌认可。2005年,“圆通花潮”被昆明市政府批准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此次申遗则“更上一层楼”,向“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军。 樱花到底是何时落户圆通山的?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史料记载,已无从考证。圆通山上最早种植的是重瓣云南樱花,花型比日本樱花更富观赏性,是国内盛开最早、花势最丰硕、景观最为绚丽的云南樱花林。1936年,又移栽数珠日本樱花到园林主景区,形成众多游客步行往来频繁的樱花大道。 如今,樱花大道南北宽约100米,东西长200余米,占地面积达18000平方米。同时,与公园的垂丝海棠花道以及花道两旁枝条聚拢形成拱形天棚左右相依,初春时节,樱花与海棠竞相开放,颇为壮观,形成“昆明十六景”之一的“圆通樱潮”景观。已故著名作家李广田以圆通樱潮为对象,于1962年著文《花潮》在《人民日报》发表,并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精神牛 匠人精神 赏花半月养护半年 樱花好看,但生命很短暂。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 大家看着烂漫的樱花赞不绝口,但并不知道圆通山动物园为了打造这盛景可是颇费心思。圆通山动物园园艺科工作人员杨师傅介绍,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为了养护好这些樱花、海棠树,公园专门组建了10人的樱花庭园班、6人的海棠庭园班,每日例行巡查,建立樱花树专属健康档案,针对不同突发问题实时进行解决,贴心养护每个环节。对于庭园班的工作人员来说,樱花树养护就像照顾孩子,虽说身处春城,阳光完美,但土壤、水分、肥料关乎樱花树扎根成长,每一项都需用心养护。 圆通山“樱花节”只有一个月的花期,可养护期要从4月一直持续到10月,大概有半年之久。这期间,也正值病虫害高发期,要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另外,樱花节期间,部分游人攀枝折花、爬树摘花等不文明行为,会使树势衰弱、寿命缩短,甚至造成烂根死亡。花若萌芽抽枝不旺,出现生长不良征兆,那么其根部一定有不同程度的坏死,为恢复樱花树势,工作人员必须对樱花进行换土复壮工作。今年3月,公园还专门从北京订购了一种生物酵素肥,它能使樱花树生长得更快更好,而对环境的污染会降到最低。 灿烂的樱花绽放,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力量,这份璀璨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养护团队用细心贴心和专业展现出的执着匠人精神。 前景牛 树起品牌 传承非遗打造新民俗 非物遗产一般指濒临灭绝的项目,而圆通赏樱如此红火,为何还算“遗产”?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杨金洁介绍,申遗有几个条件,一个是年限一定要100年以上;其次,在某个地域的影响力比较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经过世代传承,它能够代表一个地域的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符号。 事实上,“圆通赏樱”在昆明地区影响很大,每年3月,几乎倾城而至。繁花期间,政府会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圆通赏樱”更具民间节日特色。市民在赏花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增强建设美好家乡的信念。由于圆通山上有着“聂耳亭”、抗战纪念碑等众多文物建筑,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杨金洁说,一旦获得批准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得到专项保护资金,这无疑将有利于这项传统习俗的传承。 2005年,“圆通樱潮”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就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2015年,樱花盛开期间,在圆通山举行“圆通樱潮——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取得轰动效果。活动由“非遗实物展示、非遗活态传承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三部分组成。据统计,40余天,最高每天近10万人次,有100余万人次赏花潮和观看了非遗宣传。事后,这项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民众参与度奇高的民俗活动,被昆明市政府文化部门列入昆明市非遗保护“精品项目”。 今年3月,再度举办15天的“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特增加“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与传统戏剧展演”活动。经媒体宣传,蜂拥而至的游客和观众几度阻塞公园大门,形成圆通公园历史上一个新的“圆通樱潮盛景与非遗文化共同绽放的民俗景观”。 声音 “申遗是一个 自我提升过程” “圆通花潮”欲申报省级非遗,市民、专家对此有何想法? 市民张先生表示,“圆通花潮”申报非遗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圆通樱花、走进圆通樱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也传承民俗文明。 园林工作人员杨小姐表示,从专业角度来说,要在城市中心形成如此大规模的花海并不是易事,昆明四季如春,圆通花潮更是深深融入昆明的城市文脉,已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道独特人文风景。 市民赵先生一直专注老昆明文化传承和保护,他认为,不管结果如何,申报非遗本身就是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城市环境更美了,市民知晓程度更高了,也更利于圆通花潮的传承与保护。 首席记者 李思娴(昆明日报) 短评 顺势而为 添“金字招牌” 一孔 “圆通花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申遗是顺势而为。 当前,昆明正在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申遗,将为昆明城市品质、美誉度的提升注入新动力,增添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作为市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圆通山在市民心中的位置无可代替,分量越来越重;圆通山赏花、传承昆明的民俗文化,已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烙印。 申遗本身是提升的一个过程。纵观省内外,这一过程艰辛而又充满挑战。要想成功,必须的功课要做足、做好。这个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提升的阶段。就拿“圆通花潮”来说,如今已经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要想更上一层楼,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一步一步向目标迈进。 申遗是宣传全民环保意识的契机。借助申遗,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爱护昆明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当中来,做到“爱我家乡、人人有责”,争当环保志愿者、践行者,让城市环境更美、更宜人。再进一步,申遗成功,保护工作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更利于传承与保护,其优秀的自然资源便能按照更高标准得到永久保护,极大提高知名度,推动昆明旅游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圆通花潮”已是能够代表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成功只会增强责任感,带来全新的观念、思想,让人们思考如何更加保护好,履行对遗产的承诺,担当起责任。毕竟,这不仅仅是昆明人的遗产,而是整个云南的了。 申遗能激发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花只是形,民俗文化才是魂。圆通赏樱,在昆明影响很大,已深深融入昆明的城市文脉,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昆明人能够有这么一个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好地方,徜徉花海,品味民俗文化魅力,自豪感油然而生。上海人赶个庙会,也能津津乐道,咱昆明赏樱花品文化不就更乐在其中? 申遗之路也许漫长,只要做到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资源,如何留住、传承我们城市的灵魂,申遗的目的就达到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