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奏响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响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民族报 丛蓉 安宁宁 孙文 参加讨论

    
    13岁的松赞干布在悲痛中扛起一统吐蕃大业的重任,在患难中得到了吐蕃子民的拥戴。 胡科摄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发展。表现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就是各地带来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郁的艺术精品。
    《遥远有多远》:爱让我们不遥远
    感性,冲动,友善,固执;对未来充满向往,对未知充满怀疑;一样的青春,却有不一样的烦恼;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家庭,造成他们对理想和事物不同的判断与认知,引发了他们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摩擦……一个由新疆和广东的学生组成的“混合高9班(内高班)”的故事,就这样在舞台上展开了。
    9月1日晚,由广东省民宗委、省文化厅联合省话剧院,以“内高班”师生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遥远有多远》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倾情上演。
    16年前,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16年来,广东接收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学生,内高班的升学率达100%。话剧《遥远有多远》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创作的。
    “我要回去,广东太远,我怕阿那(妈妈)看不见!”阿孜古丽的哭声,也是众多远离家乡孩子们的心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剧中呈现。陌生的环境、不同文化的碰撞,让他们局促不安、无所适从;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青春期的叛逆情绪、懵懂的人际关系,令他们各怀心事;沉重的学习压力、无处释放的青春与活力,使他们迸发出各种火花……在经历了文化碰撞、知识更新、品格锻造、融合开放后,这些少年走向了更为宽广的人生舞台,莘莘学子逐步成长为时代的骄子、行业的精英。
    “这是一部有包容、有关爱、有理解、有活力、有理想的青春话剧,传递着少数民族青少年朴实而真挚的情感;这是一部讲述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青春戏剧。我们想向观众表达的是,虽然广东和新疆在地理位置上是遥远的,但只要我们都敞开心扉,我们的心就是很近的,我们就不再遥远。”导演陈萱说。
    《凤凰》:传递民族大爱
    巍巍武陵山下,美丽的凤凰守护着勤劳善良的苗族先民。一天,凤凰受到召唤即将返回天国,临行时诞下了女儿雅诺,接替自己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雅诺的诞生为部落带来了光明,也引起了黑暗之神的恐慌。黑暗之神多次意图加害雅诺,均被族人击退,老族长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雅诺成年后,与老族长之子阿龙真心相爱。黑暗之神屡次破坏不成,便大开杀戒。雅诺为了保护族人,义无反顾投身火海,浴火涅槃的凤凰驱散了黑暗,永远护佑着美丽的湘西。为了纪念凤凰,苗族先民将他们生息繁衍的山地称为凤凰山,将他们神奇美丽的家园称为凤凰城。
    9月1日晚,由湖南省代表团选送、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舞剧《凤凰》盛装亮相国家话剧院剧场。别出心裁的舞台设计、精湛的歌舞表演、华丽大气的服饰道具,塑造着一个民族筚路蓝缕走向永生的传奇,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作为湖南唯一参加本届文艺会演的剧目,《凤凰》的剧情来源于湘西苗族神话故事。该剧通过《凤还巢》《天地生》《原野歌》《凤求凰》《大涅槃》《太阳祭》6个篇章,以少数民族同胞对凤凰的情感为线索,塑造了湘西人民在同大自然与命运抗争中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由涅槃实现重生的伟大历程。
    据总导演卢睿介绍,《凤凰》剧情的时间设定为苗族自黄河流域迁徙至武陵山区的初期,主线是雅诺美丽而又悲壮的一生,副线是湘西民族的发展历程,传递的是一种民族大爱和新生的力量。“虽然舞剧并不长于叙事,但大家都能从中感受到一股正能量。”卢睿说。
    《黎族家园》: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美丽梦想
    “快睡吧,小帕曼,快快长高快长大。好好睡吧,我的宝贝,快快长高快长大,长成黎家小帕曼……”在黎族民歌《摇篮曲》中,男主人公帕曼抱着孩子,与女人公拜扣跑了起来。随之,深情的摇篮曲逐渐演变成激荡人心的交响曲,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奔跑的行列,汇成一股庞大的洪流……
    9月2日,由海南省代表团选送,海南省民宗委、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出品,海口市艺术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
    由序幕《啊!袍隆扣》,上篇《苍穹》、中篇《大地》、下篇《家园》,以及尾声《啊!小帕曼》组成的《黎族家园》,是2012年以来海南省少数民族题材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该剧通过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大力神与黎家儿女的跨时空对话和心灵交流,表达了感恩和爱的主题。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生活劳作中相遇、相知和相爱,黎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生生不息,在建造家园的辛勤劳作中幸福生活,在平常而永恒的情与爱中走向未来的故事,表达了黎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民族的根脉和源泉、世世代代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幅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美丽梦想的音舞长卷。”总编导蒙麓光认为,《黎族家园》着重展现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精神和气质。
    《黎族家园》以海口市艺术团优秀的创作表演团队为主体,集合了国内部分名家及优秀青年舞蹈演员加盟创作演出。该剧也是总编导蒙麓光20余载扎根海南、潜心钻研15年奉献给观众的最新成果。
    《嘎老》:当侗族大歌遇上音乐剧
    正为找不到创作灵感而烦恼的音乐学院学生苏云,无意间听到同学春晓唱出的侗歌,他欣喜若狂。于是,在春晓的带领下,苏云开启了探索“嘎老”秘籍的寻歌之旅,也踏上了一条洗涤心灵尘土之路……
    9月3日,由贵州代表团选送,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侗族音乐剧《嘎老》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天成唯美的侗族音乐、灵动多姿的舞蹈展示、独具特色的服饰造型、绚丽华美的舞美灯光,在90分钟内完美融合,让观众在紧随音乐张力和剧中人情绪,畅游美丽侗乡、感受侗族独特人文生态的同时,更享受到一出清新感人的艺术盛宴。
    嘎老,即侗族大歌的侗语称呼。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是侗族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和广西毗邻的部分村寨,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音乐剧《嘎老》脱胎于贵州省2014年创作、推出的原生态音诗《嘎老》。该剧围绕男女主人公的寻歌之旅,以美丽的爱情为线索,通过《走近侗寨》《山水和声》《乡音乡情》《行歌坐月》《心心相印》5个篇章,以全新的面貌,把侗族大歌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
    “《嘎老》通过侗族大歌(多声歌)、侗族小歌(单声歌)等侗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碰撞,展示出侗族音乐的魅力,并诠释了侗家人‘没有什么比唱歌更重要’的精神追求,还原侗家人与世无争、和谐家园的文化空间和风俗人情。”该剧制作人王德文表示。
    据了解,《嘎老》的创排完全依靠本土的创作力量,主创团队剧目制作人王德文、万光伟,艺术总监杨小幸,导演张海冰以及主演都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其他演员则全部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艺术团及侗乡侗寨中择优选拔,他们当中年龄最长的有70多岁,年龄最小的仅有6岁。“这是他们首次在舞台上用‘剧’的方式唱响‘天籁之音’,这也是他们首次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生活场景,带来的将是不同以往的震憾!”导演张海冰说。
    《松赞干布》:献给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
    高亢的唱腔激情澎湃,精彩的剧情动人心弦。9月4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青海代表团选送的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在梅兰芳大剧院与观众见面。
    松赞干布是藏族人民极为推崇的、具有雄才大略的藏王。他实现了青藏高原的统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开创了唐蕃联姻的先河,为唐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了金色的桥梁。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以公元630年至650年间,藏民族的伟大祖先松赞干布统一整个青藏高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通过描写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创制藏文字、制定法律、发展文化、建造城镇、汉藏联姻等历史事件,歌颂了他为雪域家园的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作出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此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包括电影、电视剧、广播剧、京剧等,可能有100多部。但很多都是把重点放在歌颂文成公主入藏上,真正讲述松赞干布贡献的没有。我们这部藏戏是所有剧种中的第一部。”身兼剧目导演、编剧、唱腔设计三职于一身的青海藏剧团团长仁青加说,“这次主角不再是文成公主。”
    “并不是他娶了文成公主才那么伟大,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松赞干布为推动吐蕃发展和藏汉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仁青加激动地说,“藏族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族人民共同来实现。”
    仁青加特意强调,该剧在渲染松赞干布的形象与精神时,无论是剧本还是舞台呈现,都极力在避免神化人物,而是着力打造出一台用历史事实写就的历史真剧。
    “我们的松赞干布不同于过去舞台上塑造的救世主形象——一个发号施令的、能预知未来、挡住所有灾难的‘神’,而是在父亲去世时会悲痛欲绝,面对民族大义与爱情、亲情难以取舍时会痛苦的真实的人。”仁青加说,作品体现的精神不仅代表松赞干布本人,更代表着藏族人民压不弯的脊梁和忠贞不屈的顽强意志。
    作为一部历史戏,为了在舞台上真实体现吐蕃时期时的藏族文化,《松赞干布》剧组特走访很多博物馆研究历史文物和文献,参观布达拉宫壁画,以尽可能地还原吐蕃时期的文化符号,并将其体现于作品的细节中。“松赞干布的宝座、士兵的刀、战旗等,这些道具都是经过严格考究的。这在所有类似题材的剧目中,也是第一次。”副导演、唱腔设计之一南拉太说。
    《太阳的女儿》:展现西藏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金色的阳光照耀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上,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名字熠熠生辉。藏族老阿妈卓玛满头白发,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不由地感慨万端……9月4日,西藏自治区代表团的选送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太阳的女儿》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推出的西藏首部原创民族舞剧《太阳的女儿》,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红色浪漫爱情故事结合起来。全剧由序《千年链》和《长夜漫漫》《红色浪漫》《如歌岁月》《火红年代》4幕,以及尾声《放歌西藏》组成。通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等几个重大历史节点,为观众呈现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繁荣的光辉历程,再现了翻身农奴当家做主和西藏社会深刻变革的伟大意义。
    “通过卓玛这一主要人物的爱恨情仇,将西藏社会的重大转折和历史变迁娓娓道来,着力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万农奴砸碎旧制度的枷锁,翻身做主人、建设新西藏的光辉历程,热情讴歌了献身于西藏的先驱们和新时代的建设者。”副总导演、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格珍说。
    “那段旧社会的历史离我们才60多年,我们不能忘却。”总导演吴庆东认为,该剧以藏汉各民族团结为切入点,用舞剧的舞台艺术形式解构故事细节,以半个多世纪的纵深跨越,描绘了一幅西藏社会波澜壮阔发展的历史画卷。(本报记者 丛蓉 安宁宁 孙文振 周芳 张国欣 实习生 黎竹 张安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