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酿美酒迎风醉,一滴沾唇满口香”;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 昨日,采访车在绿树掩映的秦巴山间穿行,行至235省道近60余公里处的房县土城镇土城村,一片甘醇甜美的酒香,不绝如缕,缠住了我们的车轮与脚步。 下车。迎面,酒庄比肩,楹联斗巧,把房县酒文化的味儿,搅得浓浓酽酽。 土城村,倒不如说是“米酒一条街”更准确些,公路两旁,一面面杏黄镶边红底白字的酒幌煞是醒目,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一字排开,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土墙黛瓦,画梁雕栋。院落庭前、房屋脚上,满是塑料壶或瓮坛盛装的黄酒。 县委宣传部部长徐锦凤来到。她说,房县黄酒已有3000余年历史。前些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酿造工艺属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慧泉酒庄”,白壁上有书法作品映入眼帘:醉后方知乐,全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 厨房里,59岁的主人任泽慧,正与两位姐妹忙着。土灶台上两口大锅里,正热腾腾蒸着两木甑糯米。靠墙一个约2米长的案板上,堆满已蒸熟的糯米,一中年妇女双手操着一把大铁铲,不停地抄翻着。 任泽慧是当家老板,也是掌作师傅。她现场向我们讲解米酒酿造程序:凉水泡糯米3至4小时;米沥干后倒入木甑,旺火蒸约40分钟;蒸熟后倒出铺开摊凉;用凉水将粘成团的糯米淋散成粒;将特制的酒曲捣成粉末,均匀拌入米中;糯米盛入瓦缸压实,中间挖出一个碗口粗见底的窝,捂上棉被或草席保温发酵。一般情况下,48小时后就可出酒。先出米酒原浆,叫洑汁酒,乳白甜浓;二道,出黄酒,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房县黄酒;三道,将醪糟蒸馏,出白酒。一斤糯米,可出6两洑汁酒、2两黄酒、2两白酒。 颗颗粒粒、点点滴滴。数十道工序,全凭酿造人一双手完成。就是这纯手工酿造的米酒,任泽慧家去年酿制了2万多斤。 土城村村支书耿吉奎告诉我们,全村512农户中,就有102家酿制房县洑汁酒、黄酒,去年用了糯米600多万斤,产酒近600万斤。 米酒产业兴起了,但是做酒是分散在各家各户,如何让制酒成为长久的“摇钱树”?土城镇党委书记刘庆海说,就是立足把房县黄酒做成脱贫致富产业。镇里一方面是在挖掘房县黄酒文化、传承和提高制作工艺、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开拓市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另一方面,是引导土城村村民成立了白茅家酿洑汁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合作方式将大家联成命运共同体。 刘庆海介绍,去年第一次分红。今年9月18日第二次分红,每股利润率接近50%。为了做到产业扶贫,合作社对村里21个贫困户,免收了股金,但也一样分了红。 财富增长拉动文明的脚步。入股参加分红成为村民的期盼,村里实行入股“三不”门槛:家庭不孝的不得入股,邻里不和的不得入股,虚假欺客的不得入股。 闻着酒香,说着“酒话”,我们为蓬勃兴起的土城酒庄而欣喜,为不断发扬光大的房县酒文化而兴奋。正说着,两辆满载糯米的大卡车驶来,停在路边。一看商品标签,即见这批糯米是从越南进口的。刘庆海说,“米酒市场越来越好了,本地糯米早就供不应求了。” 新的时代,产生新的追求与希望。耿吉奎踌躇满志地说,土城村加盟了十堰小蜜蜂电商,现在一年通过网上,向武汉、西安、北京、上海销售房县黄酒上百万斤。眼下洑汁酒在本地消费更是日益增长。可以相信土城米酒的明天,更香甜更绵长。 记者 蔡华东 刘长松 孙国平 通讯员 王雪峰 李启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