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居和风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红君 参加讨论
过去,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在民间,彝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往往以土掌房、闪片房、木楞房、“干栏”住宅见常。彝族的土掌房独特适用,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底层作厨房,厩舍,楼上住人,平台房顶还可晾晒粮食,也可作活动场所,它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这种土办法建筑的房屋,目前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在楚雄州双柏县安龙堡乡一带,2003年9月,荣获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20集电视连续剧《钱王》,曾将此地当做外景地,拍摄了不少的外景。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过去,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四川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彝族青年的婚恋自由,男女青年往往通过各种节日的社交活动认识,然后用口弦或是对歌传情,有情人多成眷属。
    "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民间风俗,主要分布于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村,大姚县昙华山,永仁县直苴村和牟定县腊湾等地。彝族“姑娘房”一般设在房屋较为宽余并有未婚姑娘的人家,或集体公房里。未婚姑娘互相邀约,各自从家里带来一套被子,三五成群同室,共同在“姑娘房”里搭设一张床铺,一般不放置其它家具。“姑娘房”这种场合,仅限未婚的青年男女出入,已婚者是禁止进入“姑娘房”的。姑娘们白天回家干活吃饭,夜间一起在“姑娘房”里就寝休息,直到结婚成家,才会离开自己的伙伴,才会离开“姑娘房”。“姑娘房”里居住的彝族姑娘们,在万家灯火之时都要绣嫁衣和鞋垫,劳作到深更半夜才歇手。姑娘们总是边绣花边聊天,或叙山外的变化,或唠家常,或唱梅葛调……其乐融融。村里寨外的小伙子们劳作回家,吃过晚饭已是夜幕降临,他们都不愿无聊的呆在家吹牛聊天,而是瞄准了姑娘们夜间挑花绣朵欢歌聚宿的热闹时机,就会有意无意来找姑娘们闲聊、对梅葛调,这在当地叫做“串门子”。你来我往,如果这时候姑娘看上了哪个小伙子,就与其对歌,心思细腻的姑娘如果发现自己的手帕或头巾被小伙子带走,那么表示小伙子对姑娘满意,下次再相见时,小伙子便回赠姑娘一份凝聚厚意的礼物。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中意,那么下一次进“姑娘房”时姑娘身边的小伙子则是另外一个人,原先相好的小伙子也就自觉而礼貌地离去。男女青年在“姑娘房”中进行交往时,女子有绝对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在彝族民间有一首《让哥上楼细细说》的歌谣就是描写小伙子到“姑娘房”寻找心上人的,歌词大意是:去年花开妹相约/今年花香来找着/嘎拉么颇。哥是蜜蜂绕着来/采得鲜花心才落/嘎拉么颇/小妹若是有情意/让哥上楼细细说/嘎拉么颇……
    在“姑娘房”里彝家女孩有说有笑,有唱有闹,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心语、倾诉自己的秘密、憧憬自己的未来,等待着意中人的到来。当然,按照彝族风俗,小伙子在未选中心上人之前,是可以满村满寨随心所欲去“串”“姑娘房”的,一晚上这寨的“姑娘房”“串”完了,小伙子们就到下一个村的“姑娘房”里“串”。在“姑娘房”中有自己的长辈或家族中人是不能去“串”的,这是彝族家规中十分禁忌的规矩,在“串”“姑娘房”时,要是小伙子看上了其中的一个姑娘,只要这个姑娘对小伙子有意思,那么他们就情有独钟两情相悦,小伙子就不能移情别恋去“串”别的“姑娘房”了。在“姑娘房”的集体寝室里,你可以和你心爱的人合衣歇宿,但很少能熟睡,多为亲谈热叙,传情示爱或幻想婚后的美好生活,到次日天刚亮即起床返家干活。未婚青年男女在同床共枕时也有一个十分严格的规矩,决不能胡来,若男青年不自重“闯红灯”,就会遭到其她人的嘲笑和辱骂,姑娘们可以马上把他赶出门,并给他起个难听的绰号,在村里村外传扬。如果一个小伙子得到绰号传扬出去,从此这个男青年就难与姑娘们交往了,他也就成了“被爱情遗忘的人”。
    在“姑娘房”里,弦子可以尽情地弹,梅葛调可以尽情地唱,玩笑话可以放开地讲,唯一需要的是放松。放松表情、放松身心、放松一切,为心中的恋人放声高歌。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中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等礼物去迎娶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喜水,捉住拼命戏乐。姑娘出嫁时,要进行哭嫁,并且边哭边唱《哭嫁歌》。彝族认为新媳妇出嫁时,双脚是不能落地的,不然会给婆家带来灾难,所以也就有了彝族民间“背新娘”的习俗。姑娘出门时,女方家送亲的人,一般全要男子,新娘要到太阳快落山时方可进男方的家门。进门时,一般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荞粑粑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才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在生活饮食方面,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喜欢把肉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彝族喜食酸、辣,爱饮“杆杆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在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彝族聚居的山区,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的歌舞伴餐 被称为"跳菜"。"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作者: 杨红君(1997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迄今为止,已公开在美国《中外论坛》、香港《华夏纪实》、《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民族报》、《中外文化交流》、《文化月刊》、《传记文学》、《寻根》、《中国生态旅游》、《大西南月刊》、《绿叶》、《人与自然》等海内外60余家刊物公开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论文等900余篇,摄影作品600余幅,在CSSCI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在全国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三十余次。作品曾入选中英文双语对照,并公开出版发行的《中欧可持续旅游发展论坛文集》,《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优秀学术论文集》,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IPCD)全文收录,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现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中国.云南元谋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元谋新华浪巴浦土林风景区任总经理职务;研究方向:民族学、人类学,旅游文化 、旅游文学、旅游地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