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人类共有的珍贵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在各个层面都在积极探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黄龙光认为,只有全方位地、动态地激发“非遗”的传承动力,使其充分地与当代社会语境相适应,在发挥主要原生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转换、催发一系列新的现代社会功能,才能使之重新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和活力。 贵州九木和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运营的“蓝花叙事”公益文化品牌,以生产性保护为理念,专注研发、传习古法染花,寻找贵州村寨族群传统蜡染原形,经15年基础性研究,记录原生地口述文本,加以现代符形构建艺术创作而得。 在以“非遗”为主体的品牌发展之路中,需要强化的是“文化保护”支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在未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的观点很鲜明:坚持民间主体,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贵州省在大力扶持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如丹寨古法造纸、苗族蜡染,台江银饰刺绣等,以及28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一批保持传统技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争取成功申报3至5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50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龙佑铭向记者描绘贵州的“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多样性,在旅游发展中提升文化品位,拓展文化内涵,在旅游线路、景区,增设“非遗”原生态文化活态展示区、生态博物馆等,设立相关器具和手工制品的展示、体验区域,开展具有“非遗”特色的民俗活动和展演活动,传播传统知识和技能。促进“非遗”合理利用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民族医药、手工制品、纪念品等“非遗”衍生产品,支持“非遗”衍生产品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助推形成一批著名品牌,鼓励将贵州“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使蜡染、刺绣、织锦、土布、染织等系列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当“非遗”和品牌相遇,我们看到的“发展”,不再仅是增加收入的手段,而是品牌的价值和市场前景。专家建议,基于“非遗”的基础性研究,出版成果,形成深度的故事性开发文本,通过媒体的持续性推广,在社会各界形成影响力。 文化品牌潜在氛围逐步形成,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性作用。把对传统文化物件上图形的深度解读,与现代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将对以文化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民族手工艺开发,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跨学科、多团队协作,建立开放式工作平台,打通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活动、文化深度发掘、故事开掘、基础性研发、现代设计、市场链等环节,积极探讨公益性文化品牌和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市场发展,已经成为当下贵州“非遗”文化品牌发展思考的方向。 传统蜡染原形下研发的美式头帕进入美国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