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过去,无论在日月潭地区原住民(所谓的“邵族”)、阿里山地区(所谓的“邹族”),甚至在广泛的台湾社会民众之间,均曾流传“邵族”是“邹族”一支的这种看法或知识。本文即以日治时期对于今天被通称为“邵族”的日月潭地区原住民之认识为讨论中心,并暂时搁置过去人类学对于“邵族”的族群分类之学术内涵,探讨在日治时期“邵族”是“邹族”一支的这种说法或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以此试图厘清这一个多层次的历史概念。 综观本文所论,在还没有族群概念的清代,日月潭地区人文景观记录里日月潭与阿里山地区之间,是明显地被分开来看待的。到了族群分类开始建立的日本时代,日月潭地区原住民也进入被分类的阶段。不过,对于“邵”的族群分类与认识,却受到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不同的解读,而出现不同的说法。换言之,“邵族”是“邹族”的一支的说法,在日治时代的政府与学术界均未成型。把日月潭地区原住民看为“邹族”一支的源头,却是来自日治时期发展的日月潭地区观光事业。特别是自一九一六年以来,日月潭出现“追白鹿”的“口碑”,并经过附会而成为在一九二一年左右出现的“化蕃之由来”木牌,使得当地原住民的由来具体地化为文字,介绍给来自外地的观光客人。所以,当人类学者们还在以不同的类别来处理日月潭原住民的族群分类的同时,社会民众与外地旅客便已经接触经过层层附会的说法,以致可能认为“邵族”是“邹族”一支 关键词:日月潭地區原住民;邵;族群;化蕃 作者:陈计尧,东海大学历史学系 来源:《民族学报》2005年第24期 中图分类号:C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