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理论实践学术论点摘编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 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类学理论实践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水井与自来水:一项基于侗族日常生活的人类学考察》(杨筑慧,第1期),《藏族洁净观视野下的人群分类与婚姻隔离——以卫藏地区贡嘎县K村屠宰户为例》(邹礼跃,第1期),《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医疗存在形式的医学人类学分析》(段忠玉,第3期),《湘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灵魂信仰与象征表达》(龙胜阳、柏贵喜,第4期),《“体性民族志”的解构与反思》(吴芳梅,第6期),《两汉时期的倭人研究——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王文光、江也川,第6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筑慧在《水井与自来水:一项基于侗族日常生活的人类学考察》一文中,阐述了在具有现代技术意义的自来水引入许多民族村落前,水井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也是民间社会生活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体现出乡村生活的共享性和集体意识。在侗族社会,水井承载着社会文化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意义,水井的修建与维护反映了“共同体”守望相助的意涵。随着自来水逐渐进入乡村社会,水井渐被废弃,村落日常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并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将“集体”分割为“个体”,自我与个人主义漫延,导致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消解。知识与话语、技术与伦理,在水井的物象与变迁中形成了一定的张力,博弈的结果是乡土文化渐行渐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邹礼跃在《藏族洁净观视野下的人群分类与婚姻隔离——以卫藏地区贡嘎县K村屠宰户为例》一文中,从洁净与隔离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史料与第一手田野材料,阐释了K村藏族的人群分类与屠宰户的婚姻状况。在K村藏族的洁净观中,屠宰户被视为"脏人",这种人群分类方式导致了屠宰户与"吉萨越巴"之间的婚姻隔离。研究结果表明,骨系等级婚习俗是屠宰户与"吉萨越巴"之间的婚姻隔离很少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要消融屠宰户与"吉萨越巴"之间的婚姻隔离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云南中医学院段忠玉在《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医疗存在形式的医学人类学分析》一文中,阐述了医疗体系分析是医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Arthur Kleinman提出专业、民间与大众三个层面的医疗体系划分。借助此方法,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呈现傣族传统医疗存在形式。通过对其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医疗共生共存的特点和构建。尊重医疗形式多样性,让不同医疗模式融会,这将是今后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龙胜阳等在《湘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灵魂信仰与象征表达》一文中,阐述了"哒夹"和"哒汝"是湘西苗族由来已久的灵魂信仰分类,前者被视为危险和污染,后者则具有庇佑功能,是洁净的表达。苗族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灵魂信仰表现出无限崇敬和畏惧,并付诸于实践的种种行为,是社会分类和社会分工的直接体现,形成了一整套基于灵魂信仰的社会分类体系和解释规范,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折射出社会结构的有序存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湘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灵魂信仰与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吴芳梅在《“体性民族志”的解构与反思》一文中,认为民族志本土化的探索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人类学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体性民族志"作为中国民族志范式之新探索,为人类学界思考民族志本土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理念。在解构"体性民族志"的基础上,从理论范畴、田野实践及跨文化对话等方面进行反思,试图找到进一步言说与对话的空间,使其理论和方法更趋完善。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文光在《两汉时期的倭人研究——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对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及大和民族先民历史的记载是很早的,学术界也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还有倭人分布区、倭人文化、徐福是否进入日本等问题需要再进一步辨析,而且研究的视角也需要有所变化。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钩陈史料,对比辨析,当有新的研究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